半农杂文-刘半农

作品简介

现代杂文集。刘半农著。北京星云堂书店1934年6月初版。收作者1915至1927年间创作的杂文及译作等45篇。其中《悼“快绝一世的徐树铮将军”》 一文,当时代售者害怕文字狱,出售时曾撕去。上海书店1983年8月据足本复印。作者在《自序》中说“要做文章,就该赤裸裸的把个人的思想情感传达出来:我是怎样一个人,在文章里就还他是怎样 一个人” 。《奉答王敬轩先生》(初载《新青年》1918年3月第4卷第3号)和《“作揖主义”》(初载《新青年》1918年11月第5卷第5号)是传诵一时的对旧礼教、旧道德进行猛烈攻击的杂文名篇,文章庄谐杂出,文白并用,富于谐谑幽默的喜剧色彩。鲁迅曾称赞作者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忆刘半农君》)。在《悼“快绝一世徐树铮将军”》(初载《语丝》1926年1月11 日第61期)、《徐志摩先生的耳朵》(初载《语丝》1925年3月2日第16期)和《骂瞎了眼的文学史家》(初载《语丝》1926年1月25日第63期)等文章里,作者嘲弄反动政客徐树铮,批评“现代评论”派的徐志摩和陈西滢,显示了善于捕捉批判对象身上的喜剧性矛盾,将之加以漫画化的特长,写得放恣泼辣,痛快淋漓。在《神州国光录》等杂文中,作者批判了专制、奴性、顽固、保守、封建迷信等思想。胡风在评论《半农杂文》时认为“通过它我们可以望见‘五·四’时代的 一个侧面,或者说,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在战士之一的刘先生的活动里面,‘五·四’的时代精神呈现了怎样的姿态”(《“五·四”时代的 一面影》)。唐弢认为,刘半农的杂文“读起来却是使人十分畅快的,既流利,又幽默。有人说他有举重若轻的本领,‘清淡时有如微云淡月,浓重时有如狂风急雨。’这句话说得很中肯”,“就大体而论,半农的杂文很是泼刺”(《半农杂文》)。半农杂文二集。1935年5月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初版,列入良友文库。本书由商鸿逵编集,并作《序》。收《迂仙别纪》、《反日救国的一条正路》、《三十五年过去了》等杂文49篇。

作者简介

刘半农(原名寿彭,后名复)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刘半农于1891年5月29日出生于江苏江阴的一个清贫知识分子家庭。他自幼表现出过人的聪慧,6岁就能作对联、咏诗。1907年,他考入常州府中学堂,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911年,他回到母校翰墨林小学任教,并参与编辑《江阴杂志》。在辛亥革命期间,他加入了革命军,担任文牍工作。但由于不满军队内部的混乱,他在民国元年(1912年)返回了家乡。

值得一提的是,刘半农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扬鞭集》和《瓦釜集》等。这些作品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此外,他还曾赴法国深造,毕业于巴黎大学,将西方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引入中国,对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刘半农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所成就,还在教育和语言学术研究上做出了贡献,他的一生为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事业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目录

自序
两盗
欧洲花园
拜轮家书
阿尔萨斯之重光
马丹撒喇倍儿那
琴魂
诗人的修养
应用文之教授
天明
奉答王敬轩先生
辟《灵学丛志》
实利主义与职业教育
“作揖主义”
“她”字问题
寄《瓦釜集》稿与周启明
国语问题中一个大争点
《四声实验录》序赘
海外的中国民歌
徐志摩先生的耳朵
寄周启明
汉语字声实验录提要
国语运动略史提要
敦煌掇琐序目
读《海上花列传》
悼“快绝一世の徐树铮将军”
骂瞎了眼的文学史家
奉答□□□先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