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考证-胡适

作品简介

研究著作。胡适著。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旧红学批评总结,第二部分为关于《红楼梦》的考证。本书是五四运动后崛起的“新红学派”的早期代表作之一,开一代之风气,其观点对此后的“红学”研究影响较大。作者对旧红学“索隐派”进行了批评,称之为“附会的红学”,认为不应收罗零碎不相干的史事来附会小说情节,而应从著者的身世时代、版本源流等去研究。关于《红楼梦》的著者,胡适据有关史料,认为他是曹寅孙、曹頫子曹雪芹,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曹寅去世后,《红楼梦》是隐去真事的自传,甄、贾宝玉即作者化身。关于版本,胡适介绍了戚蓼生序脂评抄本,以之与通行的程伟元刊本进行了比较,指出原书初仅八十回,著者未完成全书即去世,乾隆五十六年(1791)后始有一百二十回本,后四十回续作者为高鹗。在评价《红楼梦》的文学价值时,胡适称之为“一部自然主义的杰作”,其“真价值正在这平淡无奇的自然主义的上面”。载民国十年(1921)亚东图书馆印行《胡适文存》卷三,近有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本。

作者简介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糜,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他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祖籍安徽绩溪。

胡适早年接受传统教育,后赴美留学,于1910年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深受实用主义哲学影响。1917年回国后,他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与并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袖。在这场文化革新运动中,胡适以其倡导的“白话文运动”而广为人知,力主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文学创作与日常交流的工具,这一主张对近代中国语言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胡适在学术研究方面亦有卓越贡献。1919年,他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大纲》,这部著作开创了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先河。他还编著了中国首部白话诗集《尝试集》(1920年),积极推动新诗创作。此外,胡适还参与创办或编辑多份重要刊物,如《新青年》、《国学季刊》、《努力周报》和《独立评论》,通过这些平台发表大量文章,传播新思潮,对社会改革与学术进步产生积极影响。

在公共事务方面,胡适多次担任重要职务。他曾任全国财政委员会委员、农村复兴委员会委员,1938年至1942年间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全权大使,参与国际事务。1945年,胡适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了旧金山会议,参与联合国宪章的制定工作。1946年至1948年,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胡适离开大陆前往美国,后于1952年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类科学文化史编辑委员会委员,并应台湾当局邀请回台讲学。1957年起,胡适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直至去世。

胡适一生著述丰富,涵盖了哲学、文学、历史、教育、政治等多个领域,其学术成就和思想影响力使他被誉为“大师”。他的思想主张体现了对民主、科学、理性精神的坚守,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深刻思考。胡适于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其学术遗产和文化影响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讨论。

目录

第 一 节
第 二 节
跋《红楼梦考证》
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