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晋人嵇康著,从声音本性与情感特征的关联上研究音乐本质的著作。同阮籍一样,他们都去探究追寻“乐”的“自然”本体;与阮籍不同的是:嵇康从“养生论”角度去发掘,而“养生论”在阮籍的乐论中没有什么地位。嵇康认为音乐可以养生,而养生的根本在于精神上的和,因此,嵇康认为音乐的本质就是“和”。《声无哀乐论》的直接理论基础是他的养生论。这种养生,与道家“全身保生”的养生不同,主要是“养神”即培养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但是,《声无哀乐论》又不是以“养生”为直接出发点的。他的直接出发点在于“养生”后面的“本体”——“和”。“和”不仅是“养生”而且也是“乐”的“本体”。人体有盛衰,“和”不变;音乐有“五音”,“和”常存。“乐”的“本体”—“和”,是永恒的常驻不变的,它本身没有欢乐与悲哀可言。人之所以感到似乎“乐”有“哀乐”,是把现象与本体混为一谈了。在嵇康看来,“哀乐”是人的情感的体现,是情感的特征,与“乐”的“本体”不是一回事,“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但又有一定的联系。”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如果你高兴了,就从“和声”中听到欢乐;如果你悲哀了,就从“和声”中听到忧愁。其实,“和声”还是“和声”,它并不改变本性,还是如风一样,自由吹拂。至于你感到“哀乐”那是你的情感使然,并非声音使你“哀乐”。这一点,在美学上有重要价值。它强调了主体自身情感状态在审美和艺术欣赏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审美感受的个体差异现象。“声无哀乐”而人能感受哀乐,人有哀乐却不能改变声音,正说明声音超越了哀乐,不被哀乐所局限。这正是艺术的本质。就是要使艺术超出有限而达到无限,使“至和之声,无所不感”,“兼御群理,总发众情。”
作者简介
嵇康,字叔夜,是三国时期曹魏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音乐家。他的家族原籍会稽,本姓奚,后因迁居谯国铚(今安徽宿州市西)而改姓嵇。
以下是关于他的一些介绍:
个人背景:嵇康的父亲是治书侍御史,但早逝,他从小在母亲和兄长的宠爱下成长,形成了任性不羁的性格和疏懒散漫的习气。
官职经历:嵇康曾在朝为官,担任中散大夫的职位,因此后世有“嵇中散”的称呼。
性格特点:他的性格独立且坚持己见,不拘小节,追求自然无为的生活哲学。这种性格使他成为“竹林七贤”中的精神领袖之一。
文学成就:在文学方面,嵇康的作品风格清新峻峭,诗文俱佳。他的文集被称为《嵇中散集》,其中包含了他的诗作和散文,展现了他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文风。
音乐造诣:嵇康不仅在文学上有所成就,还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尤其擅长弹琴。
哲学思想:作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强调个性解放和精神独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嵇康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人,他的生活态度和作品至今仍受到人们的赞赏和研究。
目录
声无哀乐论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