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宋代文章理论著作。全名为《王公四六话》。2卷。王銍著。“四六”即骈体文,本书是一部骈体四六文的专著,论述了四六文的发展、特点,并就宋人的四六文作了专门的评述。王銍在本书序言中对四六文的渊源流变作了概括介绍。王銍重视诗赋文章的师承关系,强调文章与时高下。认为自唐代天宝年间到宋代,400年来师友渊源,口传声授,至今始集诗赋之大成,可见一种文体的成熟,绝非一人一时之力。他指出:“世所谓笺题表启,号为四六者,皆诗赋之苗裔也。故诗赋盛则刀笔盛,而其衰亦然。”王铚以诗赋衡量四六,所以主张“四六贵出新意”,在评议唐宋的四六文时,力赞“新语”、“高奇”、“警策”之作。他还说:“四六有伐山语,有伐材语。伐材语者,如已成之柱桷,略加绳削而已;伐山语者,则搜山开荒,自我取之。伐材谓熟事也,伐山谓生事也。”本书是流传较广的骈体文论著,《四库全书》曾据江苏巡抚采进本将其编入诗文评类。此外,本书还收入于《百川学海》及《学津讨原》等丛书,并编进《丛书集成初编》。
作者简介
王铚是宋代的官员和学者,字性之,自号汝阴老民,世称雪溪先生。
他生于汝阴(今安徽阜阳),生卒年月不详。在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时,王铚纂集了太宗以来的兵制,绍兴四年(1134)其著作《枢庭备检》完成并被赐予书名。此后,他曾任右承事郎,主管台州崇道观,并参与了《七朝国史》的续编工作。到了绍兴九年,王铚成为湖南安抚司参议官。晚年时期,因受到秦桧的排斥,他选择避居于剡溪山中,以饮酒作诗自娱。
此外,王铚还有诸多著作,如《默记》、《杂纂续》、《侍儿小名录》、《国老谈苑》、《王公四六话》和《雪溪集》等,这些作品展现了他的学识与文学成就。
目录
序
卷上
卷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