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文艺理论。郁达夫著。1926年1月上海光华书局出版,后曾多次再版。1925年,郁达夫曾在武汉大学讲授文学课程,《小说论》便是他当时的文艺学讲义之一。全书共有六章:第一章,现代的小说; 第二章,现代的小说渊源;第三章,小说的目的;第四章,小说的结构;第五章,小说的人物; 第六章,小说的背景。郁达夫认为,“小说的生命,是在小说中事实的逼真。”艺术来自生活,但又是生活的升华。他说:“艺术所表现的,不过是把日常的人生,加以蒸馏作用,由作者的灵敏的眼光从芜杂的材料中采出来的一种人生的精彩而已。”“小说在艺术上有价值,可以以真和美的两条件来决定。”郁达夫特别重视感情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小说与科学哲学,在真理的追求这一点是同的,其不同之点,是在表现的方法。哲学科学的表现,重在理智,所用的都是抽象的论证。小说的表现,重在感情,所用的都是具体的描写。”郁达夫特别强调要塑造典型人物,他认为人物是“小说中最重要的要素”,而作品中的人物,“大抵是典型的人物,所以较之实际社会的人物更为有趣。这‘典型的’Typi-cal三字,在小说的人物创造上,最要留意”。此外,他还研究了小说的内容与形式,对艺术结构、人物刻画、背景描绘等方面,也都陈述了自己的意见。郁达夫的《小说论》,有许多精辟见解,同时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他虽然强调小说的真、善、美三者不可割裂的关系,但同时对“善”的要素又有所忽视。他说:“至于社会的价值,及伦理的价值,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尽可以不管。不过事实上凡真的美的作品,它的社会价值,也一定是高的。”郁达夫受到过多种文艺思潮的影响,其小说理论也相当芜杂。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或荫生,浙江富阳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散文家、诗人,也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革命烈士。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著称。
郁达夫早年在日本留学,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他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主要发起人之一,提倡文学革命,主张文学要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郁达夫的文学作品情感饱满、风格独特,擅长通过自我剖析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他的代表作包括小说《沉沦》、散文《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以及诸多诗篇和回忆录等。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承载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1945年9月17日,郁达夫在南洋苏门答腊岛因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而遭日军杀害,壮烈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并对其文学成就和英勇事迹给予了高度评价和纪念。
目录
第一章 现代的小说
第二章 现代小说的渊源
第三章 小说的目的
第四章 小说的结构
第五章 小说的人物
第六章 小说的背景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