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四卷。明徐三重撰。此书共四卷,第一卷论养民、教民,第二卷、第三卷多论学校贡举、政事利弊,第四卷多论明代人物臧否,大致皆考稽典故,究悉物情,持论较为平实,无激烈偏驳之见,也无恩怨毁誉之私,胜过明人所作的说部文献,也胜过徐三重所作的其它语录。徐三重在此书中力主均田、限田之议,且反覆引据,持之颇坚,他说:“限田一事,均产平役,节富右贫,最为治安善政。昔人每苦救荒之策无奇,窃谓荒策亦孰奇于此。……大抵天生斯人食以此土,以一方之土养一方之人,是土与人常相均者也。”并引汉董仲舒、北魏李安世、唐陆贽、牛僧孺、宋刘正、谢方叔、元陈天麟等力主均田、限田之事例加以论证,表现出对土地兼并、贫富不均等社会现实的不满。其它如论漕粟,则驳丘浚海运之非;论养兵则驳徐阶塞外不可屯田之谬,皆有卓然高明之论。其他之论,也多笃实近理,切于实情,实可谓留心经世之学者。有旧写本及《四库全书》本,《中国丛书综录·子部·杂学类》有著录。
作者简介
徐三重是明朝的一位官员和学者。
徐三重,字伯同,号鸿州,生于南直隶松江府华亭(今上海松江),是徐寿之孙。明万历五年(1577年)中进士后经殿试以第二甲登科,初任刑部主事。因与宰相张居正意见不合,他选择辞官返回故乡。在七宝镇,徐三重捐资重修了多处重要建筑,包括七宝教寺大殿、兴圣桥和关帝庙,以及维护了祖父创办的徐氏义塾。他的一生也潜心于著述,以其丰富的著作和高尚的行为,被学者门下尊称为鸿州先生。徐三重逝世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享年78岁。朝廷后来追封他为“四川夔州府知府”正四品衔。
值得一提的是,徐三重的儿子徐祯稷(字叔开,号厚源)也是一位官员,他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中进士,并同样被任命为刑部主事,后升迁出任四川副使。在四川为官多年,因施政得当而得到民众的爱戴,获得雅号“徐公风”。
目录
提要
采芹録卷一
采芹録卷二
采芹録卷三
采芹録卷四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