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集注-张洽

作品简介

十一卷。纲领一卷。张洽撰。张洽字元德,清江(今属江西)人,宋代着名经学家。张洽曾在朱熹门下研习六经传注,皆能究其指归。嘉定进士,历任袁州司理参军、知永新县、池州通判,皆有善政,官至着作佐郎。除此书外,张洽还着有《春秋集传》、《春秋历代郡县地理沿革表》,皆佚。宋理宗知张洽家居着书,于是命临江军守臣以礼延访,张洽因此而升任知宝章阁。张洽《进书状》称:“于汉唐以来诸儒之议论莫不考核研究,取其足以发明圣人之意者,附会于每事之左,名曰《春秋集传》,又因此书之粗备,复仿先师文公《语》、《孟》之书,会其精意,诠次其说,以为《集注》。”可见此书是仿朱熹《四书集注》体例,旨在汇集诸家之说而斟酌发明。然通观其书,集解者多而发明者少。张洽为朱熹高足,其说亦多从朱子。如胡安国创“夏时冠周月”说,认为《春秋》经中如“春二月”、“夏五月”之记时,“春”“夏”为夏正,“二月”、“五月”为周正,朱熹曾反对此说,张氏捍卫朱子之说,以“春”为建子之月,与《左传》“王周正月”义合。朱熹曾反对《春秋》一字褒贬说,认为“《春秋》大旨,其可见者,诛乱臣、讨贼子、内中国、外吴楚、贵王贱伯而已,未必如先儒所言字字有义也。”又说:“若欲推求一字之间,以为圣人褒善贬恶专在于是,窃恐不是圣人之意。”又说:“而今却要去一字半字上理会褒贬,却要去寻求圣人之意,你如何得知他肚子里事?”(《朱子五经语类》)张洽继承朱子之说,认为:“《春秋》一书,质实判断不得,除非起孔子出来说当时之事,与所以褒贬去取之意方得。”明初科举,经义宗法程朱,乃以胡安国《春秋传》与此书同列于学官,作为解释程朱之说的权威。至永乐年间钦定《五经大全》,胡广等抄袭汪克宽《春秋纂疏》而为《春秋大全》,其说专主《胡传》,成为科场程式,此书遂被废弃。现存宋宝璠三年临江郡庠刻本、元延璠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务滋堂刻本。

作者简介

张洽,字元德,是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理学家。他原籍是四川绵竹人,但后来居住在江苏的金坛和句容两地。张洽少年时期就表现出对学问的热爱,从学于其父张绂及刘清之。

在张洽的学术生涯中,他对于理学有着深刻的见解和研究。他继承了二程(程颢、程颐)和陆九渊等人的学说,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张洽认为“心”在人的修养和道德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强调通过内心的修炼来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

除了学术成就,张洽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的影响。他曾任刑部侍郎等职务,参与了一些政治决策和法律制定。然而,由于历史上关于张洽具体政治活动的记载较为有限,我们对他的政治生涯了解不如他的学术贡献那么详细。

张洽一生中还带有不少轶事,比如有一则故事提到他如何通过观察一个人的举止来判断其品性,显示了他深谙人心和品德评估的能力。这些事迹体现了他不仅在理论上重视内心修养,而且在实践中也注重观察和指导他人。

综上所述,张洽,字元德,不仅是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理学家,其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在政治领域也有所作为,是一个多面的历史文化人物。

目录

提要
春秋集注纲领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