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欲生经注-道安

作品简介

一卷。晋代释道安撰。道安,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省冀县)人。为天竺高僧佛图澄弟子。从小父母早亡,由外兄孔氏抚养。七岁启蒙,十五岁对五经文已相当通达,转学佛法。十八岁出家为僧,二十四岁左右受业佛图澄。因他记忆力惊人,虽相貌丑陋,但学识渊博。在邺都十三、四年间,经常代替佛图澄讲说,并解答许多理论问题,虽有“漆道人,惊四邻”之称誉。社会上有“学不师安、义不中难”之谚语。为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道安讲经弘法,游历四方,历经磨难,信佛弥坚。师承佛图澄,精研《般若经》,学说戒定慧,树业有专功。所注经杂录凡二十五部二十九卷。道安现存的着述除了收于各藏内的《人本欲生经注》一卷外,还有《出三藏记集》所收录的经论序十四篇,又同《集》标名未详作者而可肯定为道安所作的经论序七篇,和同《集》的《综理众经目录》原文两段;此外还有《鼻那耶经》卷首的《序》一篇。其余的早已佚失无存。道安解经不偏执门派之说,以明性空为本,兼融并蓄,“其说允符方等诸经,最为真实。”其《人本欲生经注解》既是如此。道安注经录载:“人本欲生经者,九止八脱之妙要也、为注撮解一卷。”所注其经“谨严精要,诠明句义,与西土释经诸论及后代疏钞,广征博引,融会周圆,标宗定理,贯摄群经者不同也。”道安不苟一说,博采众家,之说之作反映了佛教进入晋代中印两大文化融合的历史背景,在佛教学术界具有很大影响。现常见版本有日本明治三十五年藏经书院大藏经第十四套第一册,《出三藏记集》。

作者简介

释道安是东晋时期杰出的高僧、翻译家,以及佛教学者。释道安(312年-385年),出身于卫氏望族,原籍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州)。他的一生充满了学术追求和宗教奉献,不仅在佛学上有深刻造诣,还致力于用中国传统文化解释外来文化,实现了“洋为中用”的文化交融。

释道安的生平经历可分为几个重要阶段。他自幼接受儒家教育,学习《诗》《书》《易》《礼记》《春秋》等书籍,这为他日后融合中外文化奠定了基础。十二岁出家为僧后,他开始系统学习印度佛理,二十四岁时至邺城,成为名僧佛图澄的弟子。佛图澄去世后,释道安因避战乱而颠沛流离,最终在襄阳、长安等地继续他的佛学研究和翻译工作,尤其在襄阳的十五年间,他的佛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

释道安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是汉晋间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通过深入研究和注释佛经,促进了佛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其次,作为翻译家,他将许多梵文佛经翻译成中文,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佛教文献,并促进了佛教文化的本土化。再次,释道安在弘扬佛法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教学和著述影响了后世无数佛教徒。

释道安的思想和实践对当代社会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释道安“洋为中用”的理念提醒人们,面对外来文化,应持开放态度,积极吸收其有益成分,同时保持自身文化特色和独立性。此外,释道安的学术精神和人文关怀也为当代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综上所述,释道安不仅是东晋时期佛教的重要人物,更是一位跨文化的桥梁建设者。他的生平和成就体现了一种深刻的文化自信和包容性,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人们应当继承和发扬释道安的精神,推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多元的世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