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全一卷。后秦僧肇(374~414)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内容阐说法性真如之体用等,分为广照空有品、离微体净品、本际虚玄品等三品。论中所说常为唐末洞山良价、云门文偃之语录及宋代延寿之宗镜录等所引用,足证其受禅家之倚重。然此论异于僧肇撰之肇论中诸论,且未著录于刘宋陆澄‘法论目录’(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所收)、梁高僧传卷六僧肇传、隋书及唐书之经籍志等。又本书行文与肇论及僧肇所撰诸经论序之语句颇不相似,反多禅家用语,故疑系唐代禅家伪托之作。
作者简介
僧肇是东晋时代的著名佛教学者,鸠摩罗什的弟子,以其《肇论》在中国佛教史上留名。
僧肇(公元384-414年),俗姓张,家贫,以佣书为生,常缮写典籍,因而得以博览群书。少年时代,即爱好玄理,常以《老》、《庄》为心要。他读老子《道德经》,叹曰:“美则美矣,然栖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也”。后读旧《维摩经》,经过仔细玩味和研究,认为自己找到了归宿。因而欢喜顶受,并出家为僧。
僧肇出家之后,即对佛法进行深入的研究,他“学善《方等》,兼通三藏”。年仅二十,即已名振关辅。其时鸠摩罗什被吕光带到姑臧(今甘肃武威),僧肇慕名前往,从其受学。后秦姚兴弘始三年(公元401年),罗什应请到长安,僧肇亦随同而来,并参与罗什的译经工作,凡出经论,皆由僧肇与僧睿二人详定。僧肇在罗什门下,被誉为“解空第一”。罗什弟子中有“四圣”和“十哲”,他皆在其数。
在青少年时代,他虽精研过《老》、《庄》,但是他的学识,实得益于罗什。什在长安译出《大品般若》之后,僧肇即就自己的悟解,著《般若无知论》。论成后,得到罗什的赞赏。弘始十年(公元408年),道生将此论由关中传到江南庐山,隐士刘遗民读后,赞叹不已,他说:“不意方袍复有平叔”后呈慧远,远阅后亦抚几叹曰:“未常有也”。弘始十二年(公元410年)刘遗民致函僧肇说:“去年夏末。见上人《般若无知论》才运清俊,旨中沈允。推步圣文,婉然有归,披味殷勤,不能释手 ,真可谓浴心方渊,悟怀绝冥之肆,穷尽精巧,无所间然”。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刘遗民对僧肇的《般若无知论》是极为推崇的。但是他还有些不明白之处,函请僧肇为之解释。僧肇给他回了信,并附给他另一著作《维摩经注》。其后僧肇又著《不真空论》和《物不迁论》。弘始十五年(公元413年),鸠摩罗什逝世后,他为悼念罗什,又作《涅盘无名论》,论成,上表呈送姚兴,兴十分赞许,并答旨,敕令缮写《涅盘无名论》,分发其子侄研习。
他的立论,素为学术界所重视。他死后,有人将其四篇论文合编为一书,取名《肇论》。到了陈代,小招提寺的慧达和尚在《序》文中提到有《宗本义》一文,此文或非僧肇手笔,但其立论的中心思想,仍为僧肇在四篇论文中所表述的思想,这篇《宗本义》,或即后人研究《肇论》的心得体会之作,作为僧肇的思想总纲,故称 之为“宗本义”,置于全书之首。
总的来说,僧肇是一位卓越的佛教学者,他的作品《肇论》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注释。他对佛教哲学的理解和阐述,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后世的佛教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