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十二卷。孙复撰。举进士不第,退居泰山学《春秋》,着此书。此书是现存最早的宋代《春秋》学专着。此书上祖唐啖助、赵匡、陆淳废传解注,以经求经,直寻大义之风,又兼宗韩愈排斥佛教,以为佛家是以春秋乱中国之旨,力主“尊王攘夷”。如此书于隐公“元年春王正月”下云:“孔子之作《春秋》也,以天下无王而作也,非为隐公而作也。然则《春秋》之始于隐公者非他,以平王之所终也。”此为尊王。又如僖公元年“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极邢”条下云:“齐桓公每天遂以来二十年”用师征伐皆称人者,以其攘夷狄、救中国之功未着,微之也。”而于此言“师”,乃因其“攘夷狄、救中国之功渐见,少进之也。”此为攘夷。历来治《春秋》者,皆谓《春秋》一书寓意褒贬。如庄公八年《经》“秋,师还”,《穀梁》以“还”为善辞,而《左传》亦云“君子是以善鲁庄公”,这是褒。又如隐公八年《经》“郑伯使宛来归祊”,《穀梁》以名宛为“贬郑伯、恶与地”,这是贬。而《公》、《穀》所谓的《春秋》大义,主要也在于褒善贬恶。然孙复发孟子所谓“《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之意,认为《春秋》有贬无褒。如僖公九年九月戊辰葵丘之会,《公》、《穀》根据日月例,以为是美桓公尊天子。然此书却云:“桓公图伯,由帅诸侯,外攘夷狄,讨逆诛乱,以救中国。经营驰骤,出入上下三十年,劳亦至矣。然自服强楚,其心乃盈,不能朝于京师,翼戴天子,兴衰振治,以复文武之业。前此五年致王世子于旨上,今复致宰周公于葵丘,观其心也盈已甚矣!……此葵丘之盟,桓公之恶从可见矣。”诚如南宋大学者朱熹所说,《春秋》只是直书其事而善恶自见,并没有在文词字句中隐寓什么褒贬,诸儒之言褒贬者已属无稽之谈,而孙复所创之“有贬无褒”之说更是臆度妄断。孔氏《春秋尊王发微》首开宋代以苛议说《春秋》之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引常秩批评孙复之言曰:“明复为《春秋》,犹商鞅之法,弃灰于道者有刑,步过六尺者有诛。”叶梦得着《石林春秋传》,于诸家义疏多所排斥,但特别反对孙复此书,认为孙复不深于礼乐,故其言多自抵牾,有甚害于经者,虽概以礼论当时之过,而不能尽礼之制,尤为肤浅。尽管诸儒对孙复此书多所批评,但此书在当时影响极大,开了宋学之先河。现存有宋抄本,清《通志堂经解》本等。
作者简介
孙复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被尊称为“泰山先生”。
孙复(992年—1057年),字明复,号富春,出生于晋州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他是北宋理学的先驱之一,与胡瑗、石介并称为“宋初三先生”。孙复幼年家境贫寒,父亲早逝,但他始终坚持不懈地学习,深入研究儒家经典,尤其精通《六经》。他曾四次赴汴京参加科举考试,但均未中试。尽管如此,他并未放弃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最终在庆历二年(1042年)任秘书省校书郎、国子监直讲,后迁殿中丞。
孙复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他对儒学的贡献上。他主张复兴儒学,强调道统的重要性,认为文学创作应服务于道德教化和政治实践。他的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孙复在泰山居住了八年,期间创立了泰山学派,致力于经学研究与讲学,培养了一批贤良之士,如石介、文彦博、范纯仁等,他们都是当时社会的精英人物。
总的来说,孙复的一生致力于弘扬道统、复兴儒学,他的学术思想和教育实践对宋代乃至中国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学说和教育活动,尤其是对“明道”之文的理解,为后来的理学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目录
提要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