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山栖云王真人语录-王志谨

作品简介

盘山栖云王真人语录,金末元初全真道士王志谨(号栖云子)撰述,约成书于丁未年(1247)。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书乃王志谨门人「刘公」记录,论志焕编次,收入王志谨语录九十余条。书言全真道炼心修性之真功真行。其说以《清静经》为本,兼摄禅宗心性论。谓修道之人先要明了自己本分事。所谓「自己本分事」即自我形骸底一点灵明主宰,是从道里禀受得来,「自古及今,清静常然」。其次要通明教化,遣除偏执成见,识别万缘虚幻,使本源清静,真宰自明。故曰:「心不逐物,谓之安心,心不爱物,谓之虚心。心安而虚,便是清静,清静便是道。」又称:「凡人之心,不肯刳情去执,弃妄除邪,逐境迁流」,以至于万劫不复。须粉碎顽心,方可受用元本真灵,证道合真。其证道之要在对境无心,不染不著,在一切境事上皆不动心。「事不碍心,心不碍事」,常应常静,则与道合。书中又屡言轮回报应,告诫修道者常思己过,勿矜己能,韬光晦迹,安贫守朴,「苦己利他,暗积功行」。又兼述王重阳、马丹阳、丘长春之言行数则。是为研究全真道教义之重要资料。

作者简介

金末元初的王志谨是一位全真道道士,以号栖云子闻名。他生活在金朝末年至元朝初期,是当时华山派郝太古的高徒,也是北方“七真”之一。王志谨在道教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的教义和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于王志谨的生平与教义,具体分析如下:

生平背景:

王志谨生于1177年,卒于1263年,经历了金朝的衰败和元朝的兴起。
他是华山派郝太古的高徒,属于北“七真”之一,这个时期全真道在中国北方迅速发展。
宗教活动:

在金宣宗贞祜年间,王志谨在盘山开门授徒,传授全真道教义。
他的教学活动吸引了众多门徒,形成了一个有影响力的宗教团体。
主要著作:

王志谨的主要著作是《盘山栖云王真人语录》,由其门人论志焕编次。
该书包含九十余条语录,是研究全真道教义的重要资料。
教义特点:

王志谨的教义以《清静经》为宗,融合了佛学心性思想。
他强调心性修炼与道德修养的结合,倡导一种独具特色的心性修养方法。
修道观念:

王志谨认为修道之人先要明了自己本分事,即自我形骸中的一点灵明主宰。
他主张修道者应粉碎顽心,不染不著,以达到与道合真的境界。
社会影响:

王志谨的教导在当时社会中起到了教化的作用,影响了许多人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
他的教义和实践活动对全真道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此外,在进一步探讨王志谨及其时代背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考虑当时的社会环境,金朝末年至元朝初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王志谨的教义可能为人们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
注意全真道与其他道教派别的关系,了解王志谨如何在宗教多元的环境中传播自己的教义。
研究王志谨的教义与当时其他哲学思潮的相互影响,例如佛教和儒学。
综上所述,王志谨是金末元初全真道的重要人物,他的教义和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生平和教义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宗教需求和精神追求。通过深入研究王志谨的教义和实践,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中国宗教和文化的发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