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诊法著作。清管玉衡撰。二卷。玉衡字侗人。为使脉理昭彰易学而著此书。刊刻于一九二三年。约万余字。分三十二个专题论辨脉理及诊脉之法。首辨诊脉大法,为脉法大略;第二至七辨,宗滑伯仁之六脉而著其所统,共叙二十九脉,每脉各注其阴阳所属,肖其形象,对芤、动、牢、革等难明之脉则详加描述;第八至十二辨,详叙十二经源流,不只述脉所流行之处与诊脉之法,如辨肺经条,不但论及肺之经脉走行与诊脉法,而且对肺之体用、主病、证候亦有阐述;第十四至三十二辨,论及人迎气口、男女脉异、老少脉异、候胃气脉法、有脉无脉等脉情变化及切脉法等。叙述简明扼要,为中医入门书。有《三三医书》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作者简介
管玉衡是清朝著名的医生,对于脉理的掌握有着系统的论述,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理论。
管玉衡作为清代的医学家,其贡献不仅在于他个人对脉理的精深理解,也在于他对后世医学发展的影响。下面从几个方面深入介绍这位历史人物:
生平背景
出生与成长:管玉衡出生于清朝,一个以儒学为主导的时代。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医学被视为儒家“仁爱”思想的体现,因此,成为一名医生不仅是一种职业选择,更是一种道德实践。管玉衡之所以能成为著名医生,与他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
教育与学习:在清代,医学教育主要依赖师徒传授和自学。管玉衡很可能通过拜师学艺和研读经典医书来掌握医学知识。他对脉理的系统论述表明他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医学成就
脉理研究:管玉衡在脉理方面的研究是他医学生涯中的亮点。脉理,即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病情的方法,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玉衡不仅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理论,这些成果在当时具有创新性。
理论创新:他的独特理论体现了清代医学的发展水平。在那个时代,医学理论的创新往往意味着对传统知识的重新解读和实践方法的改进。管玉衡的理论可能包括了对脉象分类的新见解、脉诊技术的改进以及脉象与病症关系的深入探讨。
影响与评价
当代影响:在清代,管玉衡的医学理论和实践对同代医生产生了一定影响。他的研究成果可能通过医学著作或口口相传的方式在同行中传播,从而提高了当时医疗水平的整体水平。
历史评价:尽管现代医学界对管玉衡的评价可能不如对其他一些更加知名的历史医学家那样显著,但他在脉理领域的贡献仍被后人铭记。他的著作可能成为后来医生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资料。
学术传承
著作流传:管玉衡的医学理论能够流传至今,说明他的学术成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和传播。在没有现代印刷和电子传播手段的清代,医学著作的传播依赖于手抄本和刻印本,这限制了流传范围,但增加了其学术价值。
后世影响:他对脉理的系统论述和独特理论可能对后世的医学实践产生了潜在影响。在中医学领域,对于脉象的理解和运用一直是诊断的关键,管玉衡的研究成果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医学发展。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管玉衡在清代医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医学理论和实践不仅反映了当时医学的发展水平,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医学遗产。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玉衡的名字可能不像一些医学巨匠那样家喻户晓,但他在脉理领域的贡献仍然值得人们铭记和研究。
目录
自序
祝序
诊脉三十二辨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