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董仲舒

作品简介

西汉董仲舒撰。十七卷,八十二篇。其中第三十九、四十、五十四三篇缺佚。本书是西汉今文经学的代表作。《汉书·董仲舒传》说:“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篇。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於后世。”后人将“说《春秋》事得失”的《蕃露》、《玉杯》、《竹林》之属数十篇编辑成书,并以《蕃露》之篇名为书名,称为《春秋繁露》。《隋书·经籍志》著录该书十七卷,宋《崇文总目》著录其十七卷、八十二篇。今本是宋朝楼钥的校本。该书以儒学为中心,杂以阴阳家之学,并旁采道、法、墨、名等家思想,发挥《春秋公羊传》之微言大义,形成了以“天人感应”目的论为特征的新儒学体系。在宇宙观上把“天”作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建立了“天人感应”的目的论。在此基础上提出“王者承天意以从事”,确立了“君权神授”论。在思想方法上强调统一,认为矛盾是相对的,统一是绝对的,从而确立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方法论。在认识论上提出“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建立了以名正实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在人性论上倡“性三品”说,并根据其“天人感应”的目的论提出“三纲”、“五常”的名教思想。注解本有清凌曙的《春秋繁露注》、苏舆的《春秋繁露义证》。

作者简介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儒学大师,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他的思想对汉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关于他的一些详细介绍:

个人生平

早年教育:董仲舒生于公元前179年,出身于河北景县广川镇的大地主家庭,自幼好学,尤精《春秋》。
学术贡献:他在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出生,30岁时开始招收学生讲授儒学,尤其精通《公羊春秋》。在汉景帝时成为博士,负责讲授经学。
政治生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曾担任江都易王刘非和胶西王刘端的国相,后因直言进谏而辞官回乡,闭门著书。
主要著作

《春秋繁露》:该书是董仲舒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理念。
《天人三策》:这是董仲舒回应汉武帝策问的文献,其中详细阐述了“天人感应”理论。
《士不遇赋》:此作品反映了董仲舒对自己政治抱负未能实现的感慨。
政治主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出这一著名主张,建议汉武帝统一思想,以儒家学说为国家正统思想。
天人感应:他认为天象变化与人事行为有密切关联,通过解释自然现象来指导政治决策。
大一统:董仲舒强调中央集权的重要性,认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是治国的基础。
教育影响

培养人才:董仲舒广招门生,传授儒学,培养了一批对汉朝有重要影响的人才。
推广儒学:他的教学活动和著作对儒学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晚年生活

辞职回乡:因直言进谏而被罢官后,董仲舒回到家乡,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
朝廷咨询:尽管已辞官,但朝廷在重大事务上仍会征询他的意见,显示了他在朝中的威望。
总的来说,董仲舒是西汉时期一位杰出的学者,他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对汉朝乃至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倡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仅巩固了汉武帝的中央集权,也为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主流地位奠定了基础。

目录

卷第一
卷第二
卷第三
卷第四
卷第五
卷第六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卷第十一
卷第十二
卷第十三
卷第十四
卷第十五
卷第十六
卷第十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