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阴符经集解-袁淑真

作品简介

三卷。宋袁淑真撰。原书题“朝散郎行潭州长沙县主簿袁淑真解”。《黄帝阴符经集解》,简称《阴符经集解》,又称《阴符经疏》。唐代有两种《阴符经》注本为历代承传。即唐李筌三百字本和张果四百余字本。袁淑真取李筌三百字本,分为三章,其体例有注有疏。注文着重阐述“机”字,认为圣人须体察天道运行、阴阳变化之机,使自己行为与之符合,就会有利于治国安民之法,固躬养生之术。引文多用太公等家言与骊山老母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术之说。卷末“自然之道静”以后有经文五十八字,与他本不同,而这五十八字也未加疏释。后世史书对《阴符经集解》都有著录。此书流传至元代,形成两种版本,一称《阴符经疏》三卷,一称《阴符经集解》。明《道藏》本注疏合一。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录入道家类存目。《道藏》中另有《阴符经疏》三卷,题李筌疏,除序文以外,内容与此本基本相同,近代学者疑其为袁氏之作而误题李筌。因二者版本略有出入,可与之相互校阅。现存明《道藏》本,标名 《黄帝阴符经集解》。

作者简介

袁淑真并非是北宋时期的人物,而是与袁淑(阳源)相关的文献作品的作者或注解者。在历史记载中,袁淑才是北宋时期的人物,而袁淑真是与《黄帝阴符经》相关的文献作品的作者或注解者。这种混淆可能源于对古代文献的误读或是对人名的误解。

袁淑真在文献中的表现主要是对《黄帝阴符经》的集解和疏释。这些作品体现了道家哲学思想,探讨了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道德修养和智慧来达到和谐与长生。《黄帝阴符经》是道教经典之一,其内容深奥,涉及宇宙生成、人类行为准则及修身养性的方法。袁淑真的注解帮助后人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从袁淑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她)强调了“盗机”的概念,即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寻找并利用那些不易被发现的机遇或法则。这种思想反映了道家的顺势而为和自然无为的哲学。同时,也提到了关于君子和小人在面对机遇时的不同态度和选择,这涉及到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生命价值的取向。

总的来说,虽然袁淑真的名字在历史文献中不如袁淑那样显著,但他(她)对《黄帝阴符经》的注解和解释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理解道教文化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因此,应当纠正将袁淑真误认为是北宋时期人物的说法,正确认识其在文化史和宗教文献中的地位和贡献。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