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原作者不详,宋代李嘉谋注解。五卷,前有序。据序文,此经板行西蜀,至南宋理宗宝祐(1253—1258)年间,天饴子谢图南为序而传,蜀本已不存。谢图南宦游岭表,得此经于方外一蜀士之手,后至西浙授李嘉谋,嘉兴道士李君可募工付梓以传,并与所谓《八威龙文》合刻为一书,由李嘉谋作序。今本无谢、李之序,亦无《八威龙文》,当系元以后版本。经文托称元始所说,分为妙、元、神、真、道五篇,每篇一卷,一千言,共计五千言。每篇九章,合计四十五章。序称其与《老子》五千言并传于世,实则仿照五千言,借《道德经》之名以引起世人注意,以广流布。经文主要讲明妙、元、神、真、道的含义及其之间关系,尤重对“道”的阐释。李注按经义发挥,或引儒佛之说以解,明白易懂,较晦涩的原文更具理论价值。收入《道藏》洞真部本文类。
作者简介
李嘉谋是宋代的一位注解家。在宋代,一个文化繁荣、学术兴盛的时期,李嘉谋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对经典文献进行了注解,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首先,从其注解活动的背景来看,李嘉谋的工作是在南宋理宗宝祐年间进行的。这一时期,中国南方相对稳定,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学术研究也更加深入。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李嘉谋的注解工作不仅是个人学术追求的体现,也是时代文化氛围的一个缩影。
其次,李嘉谋的注解内容虽然具体细节未详,但其注解的经板曾在西蜀地区流传,并最终由天饴子谢图南作序而传世,这一过程反映了宋代学术交流的广泛性和开放性。西蜀地区在当时是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李嘉谋的注解作品能够在此流传并获得重视,说明其学术价值得到了时人的认可。
再者,李嘉谋的注解风格和特点虽然无法直接考证,但可以推测其注解必然体现了宋代学术的严谨性和实用性。宋代的学者普遍注重实证研究和文本的深度解读,李嘉谋的注解很可能也遵循了这一学术传统,注重对原文的忠实传达和对文义的深入挖掘。
最后,李嘉谋的注解对于后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具体的注解内容已不可考,但其注解的存在本身,就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研究宋代学术和文化的重要线索。通过对李嘉谋及其同时代学者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和学术思想。
总之,李嘉谋作为宋代的一个注解家,他的工作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学术成就,也映射出宋代文化的繁荣和学术的深度。通过对其注解活动的探讨,人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还能从中汲取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的智慧。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