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吏庸言-刘衡

作品简介

二卷。清刘衡撰。刘衡,江西南丰县人。嘉庆五年(1800)由副贡生考充官学教习,历任广东新兴及四川垫江、梁山、巴县等县知县。道光十年(1830)官至河南开归陈许道。书前有作者自序和郭尚先、吴寿椿二序。据自序说,刘衡在任地方官吏时,不设门丁,也不要书役插手,亲自理政。这和当时广泛存在的州县舍门丁、书役而无法治理的风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在理政时,写了许多禀、札和批文等,论述兴利除弊、关心闾阎休戚之道。后来,吴寿椿将它们刊为一编,称之为《庸吏庸言》。道光十一年,刘衡因病归里后,又搜检旧箧,将自己平日所写的东西续刻成书,另为一卷,名之为《庸吏余谈》。这对于研究清代中叶的吏治,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同时也使人们认识到,清朝统治之由盛转衰,乃历史之必然。有琉璃厂刊本。

作者简介

刘衡(1776-1841),字蕴声,一字讱堂,号廉舫,是清代的一位著名学者和官吏,出生于江西南丰。他在嘉庆五年(1800年)以副榜贡生的身份开始了他的仕途,担任过官学教习,并在广东、四川等地担任过知县、知州、知府等职,最终官至河南开归陈许兵备道。

刘衡以其公正廉洁和卓越的吏治能力而闻名,尤其在四川垫江、巴县等地任职期间,他深得民心,被百姓誉为“刘青天”。他针对当时县衙中存在的“棍蠹”问题,即衙役、书吏等滥用职权、勒索百姓的现象,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管理和整治措施。刘衡重视地方风俗与民众疾苦,强调以教育和劝导为主,同时对违法犯罪行为严惩不贷,但又兼顾宽严相济的原则,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在学术方面,刘衡留下了宝贵的文献,如《庸吏庸言》、《读律心得》、《蜀僚问答》、《六九轩算书》、《纂学备考》等,这些著作不仅记录了他的为官心得,还对后世的官员从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庸吏庸言》特别突显了他对吏治的深刻理解和实践经验,强调了去除官场弊端、亲民爱民的重要性,对清代乃至后世的政法队伍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

刘衡的政绩和思想在当时就获得了高度评价,皇帝曾下令将其政绩编入循吏传,以供后世观感学习。他的事迹和著作证明了他不仅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好官,也是一位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

目录

●原序
●庸吏庸言自序
●庸吏庸言上卷
●庸吏庸言下卷
●庸吏余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