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列子》集释本。八卷。今人杨伯峻撰。成书于民国十一年(1932年),初版于一九五八年。《列子集释》先录《列子》正文,正文下夹句进行注释考证。考释分四类,先录晋人张湛《列子注》文,次录唐人卢重玄《列子解》文,再作有关《列子》本文及张注、卢解的校勘、训释与考据,最后录有唐人殷敬顺所纂与宋人陈景元所补之《列子释文》以及有关《释文》之考证。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收入《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原书撰成于1929至1932年之间,1958年曾由龙门联合书局排印出版。该书以清代汪继培校刻的《湖海楼丛书》本为底本,参照影印宋本、元本、《道藏》本等古本,择善而从,参校撰成。
作者简介
杨伯峻是一位杰出的学者,特别在古汉语语法和古籍研究领域有着显著的贡献。他的《论语译注》被广泛推荐,显示了他在学术上的深厚造诣。具体分析如下:
学术成就
《论语译注》的撰写: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是基于对《论语》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后撰写的,该书不仅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还被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推荐给初学者作为学习《论语》的重要参考资料。这表明杨伯峻在儒家经典文献的研究上具有权威性的地位。
古汉语语法研究:杨伯峻对古汉语语法有深入的研究,这一点从他能够准确译注《论语》中可见一斑。他对语言的敏感度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使他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学术贡献
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贡献:杨伯峻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工作期间,他的研究成果为该所乃至中国历史学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他的努力,许多古籍得到了更好的整理与研究,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参考。
个人经历
从清末到抗日时期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杨伯峻的生活跨越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多个重要时期,他从清末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体现了他坚韧不拔的学术追求和对国家的深切关怀。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他始终坚持学术研究,这种精神值得人们敬佩。
学术影响
对后学的启发与影响:杨伯峻的学术成果不仅在其生前受到认可,在他去世后仍然对学术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他的《论语译注》成为后来学者研究《论语》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他对古汉语语法的研究也启发了许多语言学者和古文研究者。
学术态度
严谨的学术态度:杨伯峻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的严谨态度,是他取得一系列学术成就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对《论语》的译注还是对古汉语语法的研究,他都力求精确、深入,这种学术态度值得每一位学者学习。
社会评价
同行与社会的认可:杨伯峻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同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他的《论语译注》被多所高等学府的学者推荐,他的研究成果也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和研究中,这些都反映了他在学术界的崇高地位。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探讨杨伯峻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对当前学术界的启示:
对于当代学者而言,杨伯峻的学术生涯提醒人们,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坚持学术研究的初心和严谨的态度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面对古籍研究和注释工作时,学者们应当学习杨伯峻的方法,既要注重文本的内在逻辑,也要关注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当前学术界应当鼓励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正如杨伯峻在古汉语语法和古籍研究上所展现的那样,不同领域的知识结合可以产生新的学术视角和研究成果。
总结而言,杨伯峻的学术生涯和成就是对中国学术界的宝贵贡献,他的《论语译注》和其他研究成果至今仍然对学者和学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他生平和学术成就的回顾,人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位学者的学术精神和成就,还能从中汲取对当代学术研究的启示和指导。
目录
列子集释卷第一
列子集释卷第二
列子集释卷第三
列子集释卷第四
列子集释卷第五
列子集释卷第六
列子集释卷第七
列子集释卷第八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