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七国考》是编载我国战国时期秦、齐、楚、赵、韩、魏、燕7国典章制度的著作。明末清初董说著。书成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本书有《守阁山丛书》本,吴兴嘉业堂本等。1956年中华书局重印出版,即根据上述两种版本参校而定。董说(1620—1686),字雨若,号西庵,自称鹧鸪生。明末乌程县(今浙江吴兴)南浔镇人,崇祯诸生。明亡以后,改姓名曰林蹇,皈依佛门,继起名为元潜,屏迹丰草庵。1656年秋,更削发为僧,又改名南潜,字月涵,主持尧峰宝月庵。它以《战国策》和《史记》为主要材料来源,兼取先秦诸子及杂史,分类辑录战国时期秦、齐、楚、赵、韩、魏、燕七国的典章制度,分为职官、食货、都邑、宫室、国名、群礼、音乐、器服、杂记、丧制、兵制、刑法、灾异和琐征共十四门(14卷)。
作者简介
董说,字若雨,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小说家。
董说(1620年-1686年)出生于浙江乌程(今吴兴),在明亡后选择了隐居生活。他改姓林,名蹇,字远游,号南村,又被称为林胡子,自称为槁木林。他的祖父是董道醇,父亲董斯张,而其家族有着显赫的学术背景,其父系复社领袖张溥的弟子。董说的一生颇为坎坷,曾在崇祯十六年春天生过一场重病,明亡后选择出家为僧,法名南潜。
他的作品包括《董若雨诗文集》、《西游补》、《丰草庵杂著》、《昭阳梦史》和《楝花矶随笔》等。其中,《西游补》是一部中篇小说,讲述了唐僧师徒过火焰山后的奇遇。董说的事迹散见于清代的一些地方志记载中,如清光绪九年的《湖州府志》和民国十一年的《南浔志》等。
总的来说,董说的生平和作品反映了明末清初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波折,他的文学创作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目录
提要
七国考卷一
七国考卷二
七国考卷三
七国考卷四
七国考卷五
七国考卷六
七国考卷七
七国考卷八
七国考卷九
七国考卷十
七国考卷十一
七国考卷十二
七国考卷十三
七国考卷十四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