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中篇小说。丁玲著。写于1931年夏,初载于1931年9月至11月《北斗》1、2、3期。作品以1931年中国十六省的水灾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天灾人祸造成农村的破产和带给农民的苦难,以及他们在现实面前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真面目,组织起来进行反抗的故事。作品的主人公是湖南一群遭了水灾的农民,水灾使他们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过着“日子不得完,饥饿也不得完”的悲惨生活,他们先是和凶猛的洪水斗争,后来又和饥饿搏斗,最后逃难到长岭岗镇,在死亡线上和地主官僚的欺骗中逐渐觉醒起来,在那个裸身汉子的鼓动下,他们愤怒了,咆哮了,“天将蒙蒙亮的时候,这队人,这队饥饿的奴隶,男人走在前面,女人也跟着跑,咆哮着,比水还凶猛的,朝镇上扑过去。”作品第一次以人民大众为主人公,真实地描绘了他们的生活与斗争的图景,歌颂了他们为改变自己穷困的境遇和不合理的社会的英勇斗争精神,显示了农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作品以充实、高昂、振奋、有力的基调,奔放的激情,粗犷浓烈的油画风格,透露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它以深刻的思想性和较为熟练的艺术技巧体现了左翼文艺的新收获,给文坛带来一股新风,标志着左翼文学创作已经冲破狭小的题材圈子,进入了工农大众斗争生活的广阔天地。茅盾曾在《女作家丁玲》一文中,赞扬作品: “虽然,只是一个短篇小说,而且在事后又多用了一些观念的描写,可是这篇小说的意义是很重大的。不论在丁玲个人,或是文坛全体,这都表示了过去的‘革命与恋爱’的公式已经被清算。”它是丁玲早期的代表作品。
作者简介
丁玲,中国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原名蒋冰之,湖南临澧人。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她的创作生涯横跨了中国新文学的多个重要时期。丁玲早年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和文学创作活动。她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的变革,以及女性在旧社会和革命时期的命运。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深入农村生活后创作的一部反映土地改革(土改)运动的长篇小说,完成于1948年。这部作品基于她在河北农村的亲身经历,通过艺术加工再现了农村反封建土地制度的斗争场景,特别是通过揭露和斗争恶霸地主钱文贵的故事,展现了土改运动的复杂性和历史必然性。此书因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力,获得了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是丁玲文学成就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关于土改题材的经典之作。丁玲的作品和人生经历,都体现了她作为一位进步知识分子对时代变迁的敏锐观察与深刻反思。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