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茅盾著。《农村三部曲》之二。发表于1933年《申报月刊》2卷5期。写谷贱伤农的故事。老通宝经历了春蚕丰收的悲剧,落得白赔桑地又负债,还生了一场大病,全家只好吃南瓜和芋头过日子。但老通宝并没有因此失望,他把希望寄托在水稻秋收上。先向吴老爷赊了三斗稻种,后向小陈老爷借债购买肥料。于是水稻猛长,田水不足,老通宝又借债租洋水车,指望丰收后好还去一半债。可是老通宝的希望很快破灭,水稻收成虽好,米商不断压低粮价,而讨债人又川流不绝地催款,农民只好忍痛粜米。老通宝的惨痛经历,生动地揭露了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下,商业资本家和高利贷者加紧剥削农民,造成谷贱伤农的悲剧。小说还描写了春蚕丰收成灾以后,农民活不下去,终于走上了反抗的征途。他们在老通宝的孙子多多头和陆福庆的领导下,发动了吃大户、抢米囤风潮,从乡镇拥向城市,遭到了反动当局“保安队”的弹压,后经过商人绅士采用软化政策,才平息了风潮。小说通过多多头的形象,表明旧中国农村中贫苦农民从灾难中开始觉醒。
作者简介
茅盾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家和文化活动家,其作品和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1981年3月27日逝世。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还是一位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的文学作品以深刻的现实主义风格著称,尤其是在描写社会变革和个人命运方面的作品,如**《子夜》等,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抗日战争期间,茅盾积极参与文化抗战,辗转于长沙、广州、香港、桂林等地,编辑左翼文化刊物,成为中共外围的文化人士。他的作品和思想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为中国的抗战文化工作做出了贡献。
茅盾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他的生前得到了广泛认可,而且在他逝世后,他的作品仍然被不断地研究和讨论。他的文学道路被描述为广阔而深邃的现实主义道路,他的文学主张和人生态度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茅盾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他的作品和思想至今仍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产生着影响。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