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纱记-苏曼殊

作品简介

短篇小说。苏曼殊著。载1915年7月《甲寅》第一卷第七期。作于1915年,刊于同年《甲寅》杂志7月号。叙岭南书生薛梦珠的爱情故事。薛梦珠与同族谢翥之三女秋云相爱,秋云以绛纱裹以美玉相赠。时逢乱世,梦珠不辞而别,竟将秋云所赠之玉拿到市场拍卖,仅存绛纱留念,径去寺院剃发为僧,远赴南洋。回国后,见纱思人,怀念秋云。秋云家忽遭横祸,当地巨绅陈某欲强娶秋云不成,竟以谢家所藏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为证,诬陷谢家暗通新党。谢翥遭冤后,吞金自杀。秋云逃奔香港后忽从报上得知梦珠在星嘉坡(新加坡)云游消息,遂追踪寻找,遍访不得。后秋云终于在苏州城外一小寺内找到梦珠,见面时梦珠已坐化,从他衣襟间露出半角绛纱。秋云在悲恸中也遁入佛门为尼。作品通过这一曲折离奇的恋爱悲剧,反映清政府镇压维新派和政局动荡的某些侧面,又以虚构的“桃花源”式的理想境界来和黑暗时局相对立。小说结局凄婉感伤,使作品蒙上了一层浓重的灰暗色彩。

作者简介

苏曼殊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中国近代作家、诗人及翻译家,以其独特的诗风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闻名。具体介绍如下:

个人背景:苏曼殊原名苏戬,字子谷,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他于1884年出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早年在日本长大,后回到中国接受传统的文化教育。
教育经历:苏曼殊曾跟从西班牙牧师罗弼•庄湘博士学习英文,这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奠定了基础。
文学成就:苏曼殊在文学上有着丰富的成就,他的诗歌风格清艳明秀,曾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作品。他的翻译作品包括《赞大海》、《去国行》和《哀希腊》等,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外国文化的深刻理解。
艺术贡献:除了文学创作,苏曼殊还是一位画家,他的画作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诗歌和画作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个性特点:苏曼殊的作品常常体现出一种深沉的哲理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他的诗歌、小说和画作都充满了个性和革新精神。
社会评价:苏曼殊的生平和作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不同的人对他的诗歌风格、小说主题和画作特色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评价。他的一些作品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综上所述,苏曼殊不仅在文学上有卓越的成就,还在艺术领域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他的生平和作品至今仍被人们所铭记和研究,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