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凡四卷。全称大唐南海寄归内法传。略称南海寄归传。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唐朝义净于咸亨二年(671)自广州至印度留学,学成归国途中于南海尸利佛逝国撰写本书,并录大唐西域高僧传二卷及杂经论等十卷,托大律禅师赍送回国。本书为研究印度、南海诸国与佛教教团组织、戒律之贵重资料,其序文亦叙述当时部派佛教与大乘教团分布之情形。大乘有中观、瑜伽,小乘有有部、正量、大众、上座等根本四部。书中又收集若干当代所流行之赞佛歌。本书内容分四十章,即:破夏非小、对尊之仪、食坐小床、餐分净触、食罢去秽、水有二瓶、晨旦观虫、朝嚼齿木、受斋赴请、衣食所须、着衣法式、尼衣丧制、结净地法、五众安居、随意成规、匙箸合不、知时而礼、便利之事、受戒轨则、洗浴随时、坐具衬身、卧息方法、经行少病、礼不相扶、师资(师徒)之道、客旧相遇、先体病源、进药方法、除其弊药、旋右观时、灌沐尊仪、赞咏之礼、尊敬乖式、西法学仪、长发有无、亡则僧现、受用僧衣、烧身不合、傍人获罪、古德不为等。日本江户时代饮光(慈云尊者)之解缆钞八卷为本书之注释书。
作者简介
义净(635年~713年),唐代著名的译经僧人,也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俗姓张,字文明,关于其籍贯有不同说法,一说是河北涿县(今属河北省)人,也有说法认为他是齐州(今山东济南)人。义净自幼年便出家,以天资聪颖著称,他广泛访问当时的名僧大德,研读众多佛学典籍。
受到法显和玄奘西行求法事迹的深刻影响,义净在十五岁时就立下了西行求法的决心。他在二十岁时受具足戒,即正式成为比丘。咸亨二年(671年),义净从广州出发,经由海路前往印度,途中经过室利弗逝(今苏门答腊)等地,最终到达印度,在那烂陀寺等处学习大小乘佛教的经典。他在海外游历二十多年,遍访了三十多个国家,并带回了大量的梵文佛经、律、论共约400部。
归国后,义净在洛阳和长安主持译场,致力于佛经的翻译工作,成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他的翻译工作对后世佛教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律藏和密教经典方面。义净不仅在佛学上造诣深厚,还留下了《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著作,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他的西行经历,也提供了当时印度及沿途国家风土人情、宗教状况的宝贵资料,对于研究唐代的对外交流和佛教传播历史具有极高的价值。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