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凡一二○卷。唐代李通玄撰。收于卍续藏第五册。本书为新译八十华严之注释书。内容开立十门以说明八十华严经之要义,即:(一)依教分宗,(二)依宗教别,(三)教义差别,(四)成佛同别,(五)见佛差别,(六)说教时分,(七)净土权实,(八)摄化境界,(九)因果延促,(十)会教始终。李通玄系一居士,与法藏为同时代之人,虽亦尊崇十玄六相之法相,然与法藏异趣,以自家独特之见解研究新译之八十华严,为新华严注释书之先驱,尔后清凉国师澄观着华严大疏钞,受华严经合论影响之处亦不少。本书之卷首附有李通玄之略传,并叙述本书流传之概要。本书与诸家说法相异之处,即视华严一经为十处、十会、四十品;且不用五教之说,而用十教判;另加性恶说,并发挥三圣圆融之义。又本书之注疏有华严经合论简要四卷(李贽)、华严经合论纂要三卷(方泽)等。
作者简介
李通玄是唐代著名的华严学者,世称李长者,又称枣柏大士。以下是对他的详细介绍:
早年经历:李通玄生于635年,山西太原人,为李唐王室的后裔。他在年轻时代便表现出对学问的深厚兴趣,尤其精通《周易》,这也影响他后来对《华严经》的注解和理解。李通玄在四十岁之前广泛涉猎外书,但之后转而专注于佛学内典,尤其看重《华严经》。他对晋译《四十华严》的多家义疏进行了研究,但对其不满意,认为它们使得后学难以修行。
理论创新:李通玄在继承前人的华严学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创新观点。他对《华严经》的组织进行了重新划分,建立了将经文结构、修行阶段和佛果体现三者统一起来的学说。他还尝试用《周易》的思想来解释《华严经》,为华严经学向华严宗学的过渡提供了更明确的依据。此外,李通玄纠正了当时轻视文殊而重视普贤的倾向,建立了三圣一体的佛菩萨信仰格局。
著作贡献:李通玄的主要著作包括《新华严经论》四十卷,其中详细阐述了他的华严学说。他还著有《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四卷,侧重于修行实践的角度解释《华严经》。此外,李通玄还有《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卷卷大意略叙》一卷和《十二缘生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二卷等作品。
晚年生活:李通玄晚年隐居著述,从开元七年(719年)开始,三年足不出户,潜心撰著。后来,他又迁至方山土龛继续从事著述,直到逝世。他的生活方式极为简朴,每日仅食枣十颗和柏叶饼一枚,因此被后世称为“枣柏大士”。
综上所述,李通玄不仅是唐代华严学的重要人物,而且他的学说和著作对后世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为佛教信徒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使他成为我国佛教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