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无著所造摄大乘论之注释书。(一)梵名Maha^ya^na -sam!graha-bha^s!ya 。世亲造。汉译本有三:(一)陈代真谛译,凡十五卷。天嘉四年(563)于广州制旨寺译出,慧恺笔录。又称梁译摄大乘论释,略作摄论释、梁释论。(二) 隋开皇十年(590),沙门达摩笈多暨行矩等合译,凡十卷。题名摄大乘论释论,又称隋译世亲摄论。(三)唐代玄奘译。贞观二十一至二十三年(647~649)译出,凡十卷。世称唐译世亲摄论。以上三译均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其中,真谛译本阐示八识体一、种现一体及阿陀那七识异名说等,为隋唐二译所无,余相异处亦颇多。盖因世亲门下产生相异之见解,遂就其释论增添删削,故新旧译本之原本即有不同,而真谛于翻译之际,为使义理更明了,亦曾加以补充。本书主要为摄论宗所用,又唐代慈恩家专用玄奘译本,华严宗法藏等则依真谛之旧本,而配于五教中始终二教之说。现存注疏有摄论章、摄大乘论抄(假题)、摄大乘论疏、摄大乘论义记(以上真谛译注疏,为敦煌出土之断简)、摄大乘论天亲释略疏五卷(日僧普寂)等。
作者简介
世亲是《摄大乘论释》的作者。 《摄大乘论释》是一部对《摄大乘论》进行阐释的作品,而《摄大乘论》本身则是由印度僧人无著所撰写的重要佛教文献。下面将深入探讨《摄大乘论释》的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名字与身份:世亲,古印度著名僧人。
学术贡献:世亲对《摄大乘论》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其作品《摄大乘论释》对于理解原典具有重要价值。
《摄大乘论》的译本历史
北魏佛陀扇多译本:为《摄大乘论》的首个译本,共二卷。
南朝真谛译本:真谛所译的三卷本,对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玄奘译本:玄奘的译本同样为三卷本,其翻译质量高,影响深远。
《摄大乘论释》的译本情况
真谛译本:真谛除了翻译《摄大乘论》外,还翻译了《摄大乘论释》的十五卷本。
达磨笈多译本:隋代达磨笈多所译的十卷本。
玄奘译本:玄奘亦有《摄大乘论释》的十卷译本,其译文流畅清晰,篇幅精炼。
《摄大乘论》的结构与内容
结构特点:《摄大乘论》分作“十胜相”,按照佛教修行的境、行、果的次序排列。
主要内容:书中用唯识无尘思想观照整个佛教体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宗教神学世界观体系。
在了解了《摄大乘论释》的作者简介及相关背景后,可以进一步探讨该作品在佛教文化和哲学中的地位与意义。首先,作为一部阐释性的著作,它对于后世学者理解《摄大乘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其次,它的存在也反映了佛教文献在传播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最后,通过对原著的深入解读,世亲不仅展现了自己的佛学造诣,也为后来的佛教学派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世亲作为《摄大乘论释》的作者,他的贡献在于对无著的《摄大乘论》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他的工作也体现了佛教文化在历史上的传播与演变,以及不同时期佛教学者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