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亦称《大乘大义章》。东晋慧远问,后秦鸠摩罗什答。晋安帝隆安五年(401)鸠摩罗什至长安后,慧远遣人致书,而后又常向罗什致问经典和大乘深义,相互往返酬答甚多。此书所录即为这方面的内容,编辑者不详。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六事:初问答真法身、次重问答法身、次问答法身像类、次问答法身寿量、次问答三十二相、次问答受决;中卷七事:初问答法身感应、次问答法身尽本、次问答造色法、次问答罗汉受决、次问答观佛三昧、次问答四相、次问答如法性真际;下卷五事:初问答实法有、次问答分破空、次问答后议追忆前议、次问答遍学、次问答经寿。此书国内诸藏不载,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
作者简介
鸠摩罗什是一位在佛教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高僧和佛经翻译家。他不仅在佛法上有深厚的造诣,还因将大量佛教经典翻译成汉语而对汉传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具体分析:
生平背景
早年经历:鸠摩罗什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中国新疆库车),7岁随母出家,初学小乘佛教,后改学大乘佛教。
求学过程:他曾到罽宾、沙勒等地学习,并遇到大乘名僧,从而转向大乘佛教的学习和实践。
被俘与滞留:前秦苻坚遣吕光攻伐焉耆后,鸠摩罗什被劫至凉州,并在此滞留长达十六、七年。
晚年事业:后秦姚兴时期,鸠摩罗什被迎入长安,并以国师礼待。他在长安组织译场,主持译经事业,对中国佛教文化贡献巨大。
译经成就
主要译作:鸠摩罗什主持翻译了《大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重要佛教经典。
翻译风格:他的译作文义圆通、内容信实、字句流畅,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学术贡献:通过翻译龙树中观学派的论著如《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成实论》,系统地介绍该学派学说。
出版图书:其译作至今仍为学界所重视,并有出版社专门出版了他的译作,如《阿弥陀经》、《大智度论》等。
弟子与影响
杰出弟子:鸠摩罗什的弟子众多,包括道生、僧肇、僧睿等著名僧人,他们后来也各自在佛教界有所建树。
后世评价:鸠摩罗什被誉为“千古一僧”,显示了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
历史地位
中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鸠摩罗什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为中国汉传佛教四大翻译家,他们的工作极大地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个人特质
天赋异禀:自幼天资聪慧,半岁就能说话,三岁能认字,五岁博览群书,记忆超群。
悟性高深:在佛法方面表现出极高的悟性和理解能力,尤其在大乘佛教教义上有深刻的洞察。
综上所述,鸠摩罗什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佛经翻译家,也是一位对我国乃至东亚佛教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高僧。他的生平和事迹至今仍然激励着无数佛教徒和学者,他的贡献也被永久地镌刻在中国佛教史上。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