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亦称《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释华严十明论》。佛教著述。唐李通玄撰。一卷。运用《华严经》中的思辨方式,分十门论述十二缘生(十二因缘)。认为十二缘生既是一切众生“逐妄迷真”、随生死流转的“大苦海”,又是一切诸佛众圣贤的“宝庄严大城”。这个一切诸佛的“功德海”,重重无尽,与一切众生犹如光影,没有障碍。迷于十二缘生者即为众生,悟十二缘生者即是佛。故众生以及十二支皆无“自性”,若迷于烦恼、无明等,便有生死轮回;若用戒定慧观照的方便力,照见自身心境体相都是“自性空”,即众生心就是“全佛智海”。这样,修行者求大菩提心,最终归结为“无劳远求,但自净其心”。书中还用“净心”概括从凡入圣的修行。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作者简介
李通玄是唐代著名的华严学者,世称李长者,又称枣柏大士。以下是对他的详细介绍:
早年经历:李通玄生于635年,山西太原人,为李唐王室的后裔。他在年轻时代便表现出对学问的深厚兴趣,尤其精通《周易》,这也影响他后来对《华严经》的注解和理解。李通玄在四十岁之前广泛涉猎外书,但之后转而专注于佛学内典,尤其看重《华严经》。他对晋译《四十华严》的多家义疏进行了研究,但对其不满意,认为它们使得后学难以修行。
理论创新:李通玄在继承前人的华严学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创新观点。他对《华严经》的组织进行了重新划分,建立了将经文结构、修行阶段和佛果体现三者统一起来的学说。他还尝试用《周易》的思想来解释《华严经》,为华严经学向华严宗学的过渡提供了更明确的依据。此外,李通玄纠正了当时轻视文殊而重视普贤的倾向,建立了三圣一体的佛菩萨信仰格局。
著作贡献:李通玄的主要著作包括《新华严经论》四十卷,其中详细阐述了他的华严学说。他还著有《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四卷,侧重于修行实践的角度解释《华严经》。此外,李通玄还有《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卷卷大意略叙》一卷和《十二缘生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二卷等作品。
晚年生活:李通玄晚年隐居著述,从开元七年(719年)开始,三年足不出户,潜心撰著。后来,他又迁至方山土龛继续从事著述,直到逝世。他的生活方式极为简朴,每日仅食枣十颗和柏叶饼一枚,因此被后世称为“枣柏大士”。
综上所述,李通玄不仅是唐代华严学的重要人物,而且他的学说和著作对后世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为佛教信徒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使他成为我国佛教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