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格-王昌龄

作品简介

唐代诗论著作。原署王昌龄著。又名《王少伯诗格》。书中分诗为“十七势”,即17种结构体例。讲诗的“入作”、即“言题目意”,并有例诗为说明,探讨了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及写景与情意表达的关系,注重写景为“入作”服务,在唐代诗歌理论著作中为首见。由对具体诗例的研究得出的“凡诗,物色兼意下为好”的结论,对诗歌理论的深化有启发。又如“含思落句式”中讲“不得令语尽思穷”,写景要“与深意相惬”,指出写景可以使诗中的情意更加含蓄感人,实际上是承接了六朝诗歌理论中对“兴”的认识。这在“理入景势”、“心期落句势”中也有所反映。《诗格》论诗十分重视“用意”,既要“起于无作,兴于自然”,“不傍经史,卓然为文”、“意须出万人之境,望古人于格下”,又要含蓄不尽的“含思”。王昌龄论创作中的运思,继承了陆机、刘勰的“神思”理论,主张由“忘身”、“凝心”、“心击”超越物象的外在形貌,从而创作出尽情而又得物之妙的情物相融的诗作,这在唐代诗歌理论中是很突出的。今本《诗格》的内容真伪相杂。读《诗格》,应以弘法大师《文镜秘府论·地卷》中的“十七势”、“六义”及《南卷》“论文意”中引录的“王昌龄语”为准。有的研究者认为此书系伪托王昌龄撰。

作者简介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边塞诗人,被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出生于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一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他早年生活贫贱,农耕为生,而立之年始中进士,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王昌龄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因博学宏辞被授汜水尉,但因事被贬至岭南。他与当时的文人如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有着深厚的友谊。

在文学上,王昌龄以七言绝句见长,他的边塞诗尤为著名,尤其是那些在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时期的作品,展现了他对边疆风光和戍楼生活的深刻感受。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悲壮,意境开阔,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因此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之誉。

值得一提的是,王昌龄的一生并不平顺,他曾因被谤而谪居龙标尉。安史之乱爆发时,他担任刺史,不幸被闾丘晓所杀。尽管他的人生多舛,但他的诗歌作品却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瑰宝,流传至今。

目录

●卷上
●卷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