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又名《菩提道次第论》,藏传佛教论书。中国宗喀巴著。宗喀巴,青海湟中人,16岁时赴西藏学习佛法,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本论完成于明朝建文四年(1402),共24卷,作者以《菩提道灯论》的内容为基础,以下士、中士、上士的“三士道”为修行实践的渐进次第,以出离心、菩提心、中观正见为解脱的要道,详细地论述了解脱及修行次第的问题。作者认为“下士道”是修行佛法的开始,可使人弃恶扬善,修行世间善法,对“下士”说明三界轮回生死之理,可引发其“出离心”,使之入“中士道”。“中士道”太厌离三界生死,追求个人解脱,对“中士”说明救度他人利乐众生之理,可引发“中士”的“菩提心”,使之入“上士道”。“上士”则要不断研习,寻求“中观正见”,由此而斩断烦恼,道济众生,涅槃成佛。此外,作者强调了恪守戒律的重要性。本论标志着宗喀巴佛学思想的成熟,在西藏地区流传极广,先后有多种注本问世,对藏传佛教影响重大。明永乐十三年(1415)宗喀巴曾将此论括其精要,撰成《菩提道次第略论》。汉译本由法曾译,1936年重庆汉藏教理院出版。
作者简介
宗喀巴(Tsongkhapa,1357年—1419年),原名罗桑扎巴(Losang Drakpa),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又称“黄教”)的创始人,被誉为藏传佛教史上的一位重要宗教改革家与哲学家。他出生于元朝时期的青海湟中(今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该地在藏语中被称为“宗喀”,因此后世尊称他为宗喀巴。
宗喀巴自幼展现出对佛学的深厚兴趣与天赋。他在七岁时出家为僧,二十四岁时在拉萨受具足戒,正式成为一名比丘。宗喀巴在佛学上的造诣极为深厚,他不仅精通显宗经论,对密宗也有深入研究,是当时罕见的显密兼修的大师。宗喀巴在学习过程中,对当时藏传佛教各派别戒律松弛、教理混淆的现象深感忧虑,决心进行宗教改革,以恢复佛法的纯洁性与修持的严谨性。
宗喀巴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广博的知识,以噶当派教义为基础,综合各大宗派的优点,系统地梳理了佛教的教理与实践,尤其是强调戒律的重要性,倡导僧侣应遵循严格的戒律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闻、思、修的实修道路。他的这些思想与实践,最终形成了格鲁派的核心教义与修行体系。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