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清代诗论著作。1卷。吴乔著。全书为问答形式,共27则。其论诗重视“命意”,要求“其中有人”,反对拘泥声韵,执着死法;提倡“三百篇”的传统,尊唐、薄宋,力贬明诗;强调诗的特征,并以米“酿而为酒”与“炊而为饭”来比喻诗与文的差异。在回答具体问题中,体现出吴乔的反拟古主义的诗歌主张。清初反拟古主义,始有钱谦益,其后冯班、吴乔等起而响应。吴乔论诗,主张诗要有寓意,他认为,唐诗的优点,就在于“读唐人诗集,知其性情,知其学问,知其立志”,而“明人以声音笑貌学唐人”,只是注重修辞形式,结果“千人一体”,终不能超过唐人。他最推崇的是晚唐李商隐的诗,这也可能与他推崇委婉寓意的诗歌主张有关,他曾选录李的无题诗,猜度其意旨,作《西昆发微》。吴乔认为拟古诗内容空虚,而强调寓意,这基本上抓住了要害。他指出“诗中须有人,……诗而有境、有情、则有人在其中”。“有人”与否、寓意的存无,决定诗句的“死”、“活”。诗句的死、活另外还与表现手法有关,在此方面,他最崇尚的是诗三百的“比兴”手法,“大抵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雅、颂多赋,是实做,风骚多比、兴,是虚作。唐诗多宗风骚,所以灵妙”。他还比较了唐、宋、明各代诗歌,认为“唐人作诗, 自述己意,不必求人知之,亦不在人人说好,宋人皆欲人人知我意,明人必欲人人说好,故不相入”,宋、 明诗的局限,就在于太实太露,无言外之意,而不象唐人那样“实话亦虚”。“比兴意在言外,不可以言求意”,这就是吴氏重视比兴的原因。答问中,吴氏还指出了诗文的区别, “唯是体制辞语不同”,两者都需有寓意,但是具体表现形式又不同。在论诗歌的演变时,他坚持“变复”主张, 强调“复”的同时,要“变”,这也是对拟古派的反动,这种见解是合乎艺术发展史的运动规律的。
作者简介
吴殳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他在文学、史学以及武术方面都有显著的成就。具体如下:
文学成就:吴殳是一位诗人,他的作品在文学领域有一定的影响。他的诗歌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个人的情感体验。
史学贡献:作为一名史学家,吴殳对历史的研究也有所贡献,尽管史学界对他的研究不多,但他的著作对于后世的史学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武术造诣:吴殳在武术界尤其知名,他不仅是一位武艺家,还是一位武学学者。他的《手臂录》是一部著名的武学著作,对后世的武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吴殳的生平和事迹虽然不为史学界所熟知,但他在武术领域的贡献使他的名字在武术界流传甚广。他的武学思想和技艺通过《手臂录》等著作传承下来,对后来的武术爱好者和实践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录
答万季埜诗问全文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