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全书一千八百多字,十三经中篇幅最短,但依然为一本独立的经书。可见儒家对孝道的重视程度,视之神圣,故孝经在古代亦常获赋予宗教意味,而用于祈祷,驱邪,治病等。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书中首次将忠君和孝顺连结起来,认为有“孝道”的人才能尽“忠”;书中还对不同等级的人规定了不同的行“孝”内容,比如天子的“孝”要博爱要能感化百姓;而卿大夫的“孝”要在行动、言语、服饰上都要合乎礼节,起到榜样作用;而普通老百姓则需做到保重自己的身体、爱护自己的名誉,节省用度,使父母衣食无忧。
作者简介
孔子,春秋末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他的一生是求学与教育的一生,他自幼聪明好学,对知识有着无比的渴望。成年后,他开办私塾,传授礼、乐、射、御、书、数等知识,强调“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政治上,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官员,但由于政治腐败和权贵的排挤,未能实现其政治理想。随后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推广其思想,并在晚年回到鲁国专心教育和编著《春秋》等书籍。
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及“德治教化”,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近两千年的文化与社会。孔子还注重建立制度以维持社会秩序,提倡先富后教的经济思想以及重义轻利的义利观。
总的来说,孔子作为一位重视个人伦理道德和行为的现世哲学家,其教诲与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华文化圈。他不仅在思想、教育和政治方面留下深刻印记,还通过《论语》等著作影响了无数后来者。
目录
开宗明义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
三才
孝治
圣治
纪孝行
五刑
广要道
广至德
广扬名
谏诤
感应
事君
丧亲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