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杨赋-扬雄

作品简介

汉赋。西汉杨雄作。始见于《汉书·扬雄传》;又见于《文选》。这是一篇田猎赋,借汉成帝猎于长杨之事,宣扬汉帝国声威并表示讽谏之意。赋前有序,交待作此赋的背景和用意:汉成帝于校猎甘泉的次年(元延元年·前12),又田猎于长杨,致使“农民不得收敛”。扬雄扈从返回长安后作此赋以讽。赋的正文,其形式与布局均摹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设为“子墨”为客卿、“翰林”为主人,双方以对话形式各抒己见。该赋内容可分3部分:开头部分交待作此赋原委:子墨指责汉成帝猎于长杨“扰于农民”,“本非人主之急务”;翰林则说子墨“知其一未睹其二”,因而有必要加以澄清。中间部分是中心内容,以翰林之口,陈言汉帝国的强盛:先述汉高祖开国创业之功德,再述汉文帝休养生息之治绩,继之以汉武帝开疆扩土的威势,终之以为汉成帝田猎长杨作回护,委婉地表示出讽谏之意,言其虽出猎但有节制,能“遵文武之度”,“使农不辍,工不下机,婚姻以对,男女莫违”。最后部分是结尾,写子墨客卿向翰林主人认错。这篇赋能把铺陈描写与议论说理结合起来,虽讲究夸饰文采,但较为通俗流畅,没有汉代大赋那种堆砌臃肿的毛病,如状写汉武帝声威的文字有:“天兵四临。幽都先加。挥戈邪指,南越相夷。靡节西征,羌僰东驰。是以遐方疏俗殊邻绝党之域,自上仁而不化,茂德所不绥,莫不蹻足抗手,请献厥珍,使海内澹然,永无边城之灾,金革之患。”文字整中有散,顺其自然,简明而流畅,这在汉赋作品中是极为罕见的。

作者简介

扬雄(前53年—18年),字子云,汉族,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人,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辞赋家及思想家。他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与司马相如并称“扬马”。

扬雄年轻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虽有些口吃,但擅长辞赋,早期作品受司马相如影响较大。后来,扬雄对其早期崇尚的辞赋风格有所转变,更加注重内在思想表达。他的著作涉及多个领域,其中《太玄》是一部模拟《周易》结构而创作的哲学著作,《法言》则体现了他对儒家思想的阐述,《方言》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方言学专著,《训纂》则是一本解释词语意义和用法的工具书。

扬雄在汉成帝时期任职宫廷,创作了诸多讽喻时弊的赋,试图通过宏大的艺术形式对当时的统治者进行规劝。在王莽篡位时,扬雄一度遭遇困境,据传曾在天禄阁欲自杀,幸得他人解救。扬雄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的辞赋作品和哲学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成都地区,仍有纪念扬雄的遗迹,如子云亭等。

目录

长杨赋译文
长杨赋注释
长杨赋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