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话-李调元

作品简介

古典戏曲论著。2卷。清人李调元著。这部论著和李调元的《雨村曲话》是一个整体。《曲话》重在论元、明、清作家和作品,论各家特色和作品的短长,而《剧话》则重在论戏曲体制的沿革变化(上卷),论戏曲所演故事来源(下卷)。其写法亦是从对前人论说的引述中,时而发挥个人所见。上卷对于地方声腔的介绍是他书所少见的,为研究清代地方戏提供了可贵的资料。如其论述秦腔说:“始以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吾以为曲之有弋阳、梆子,即曲中之变曲、霸曲也。又有吹腔,与秦腔相等,亦无节奏,但不用梆而和以笛为异耳。此调蜀中甚行。”“胡琴腔起于江右,今世盛传其音,专以胡琴为节奏……又名二簧腔”。“女儿腔亦名弦索腔,俗名河南调,音似弋腔,而尾声不用人和,以弦索和之,其声悠然以长。”下卷考述了五六十种剧目的本事,是研究戏曲史的重要资料。作者旁证博搜,功力颇深。《剧话》一直为戏曲研究者所重视。清乾隆时李调元所编《函海》曾收有本书。又有《新曲苑》本(此本较《函海》本改动较大),《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据《函海》本辑入。

作者简介

李调元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学家、诗人、戏曲理论家和藏书家。

以下是关于李调元的详细简介:

基本资料:李调元生于1734年,卒于1803年,字羹堂,号雨村,别署童山蠢翁,他出生在四川罗江县,即今天德阳市罗江区调元镇。他的出生地后来被划归到绵阳市安州区宝林镇大沙村。
文化贡献:李调元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他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所成就,还是一位杰出的戏曲理论家。他在推动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承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巴蜀文化的复兴以及清代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荣誉地位:李调元被誉为“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与他并称的还有张问陶(张船山)和彭端淑。这一称号显示了他在清代四川地区的文学地位和影响力。
个人作品:李调元的代表作品尚未具体列出,但可以推测他的作品中包含了丰富的方言词汇和地域特色,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场景和文化背景。
纪念信息:关于李调元的生平和成就,有专门的纪念馆和相关资料收藏,供后人研究和缅怀。
综上所述,李调元不仅是清代四川地区的一位杰出文人,也是对中国戏曲理论和文学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他的生平和作品至今仍受到学界和文学爱好者的关注和研究。

目录

◆剧话序
◆剧话卷上
◆剧话卷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