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纂言-吴澄

作品简介

三十六卷。元吴澄撰。澄字幼清,号草庐、江西崇仁人。南宋咸淳末举进士不第。入元,荐擢翰林应奉文字。泰定初年开经庭,澄为讲官,曾主修《英宗实录》,诏加为资善大夫,广招门徒,从学者数千百人,卒谥文正,为元代着名学者,着有《老子注》和诸经《纂言》等。据元代危素为澄所作《年谱》载,至顺三年(1332)澄年八十四,是年为抚州郡学,《礼记纂言》成;而虞集《行状》则称成于至顺四年,即澄卒之岁,其言颇不相合,可见此书为澄晚年之作。《礼记》,据《汉书·艺文志》载为《仪礼》附庸,原有一百三十一篇,后戴德取其八十五篇而成《大戴礼记》,其侄戴胜则删作四十九篇,是为《礼记》。《礼记纂言》每卷为一篇,其大旨以为《戴记》经文庞杂,故疑其多有错简,故每一篇中,其经文皆以类相从,使其上下意义连属贯通,而识其章句于左。其三十六篇次序也以类相从。共有《通礼》九篇、《丧礼》十一篇、《祭礼》四篇、《通论》十一篇,各有其标目。如《通礼》首篇为《曲礼》,而以《少仪》、《玉藻》等篇附后,与《礼记》原有体制大有不同。又如《大学》、《中庸》别为一书是为遵程朱之法;又以《投壶》、《奔丧》归入《仪礼》;并将《冠礼》、《昏礼》、《乡饮酒礼》、《射义》、《燕义》、《聘义》六篇单辑为《仪礼传》,多有诸如此类迥然与古制相异之法,确为其独到之处。其说解亦常发前儒之所未发,颇有新意。全书结构严整、次序井然,颇得时人誉言。虞集于吴氏《行状》称其始终先后,最为精密,先王之遗制,圣贤之格言,其仅存可靠者,统表而存之,各有所附。所评虽未免过誉之处,然作者不袭旧例,自创新制的方法确为《礼记》研究另辟了蹊径。有明正德间刻本、明嘉靖中新安黄氏刊本、崇祯中刊本、高安全书本。

作者简介

吴澄,字幼清,晚字伯清,是元代著名的理学家、经学家和教育家。

吴澄于1249年出生于抚州崇仁凤岗咸口(今江西省乐安县鳌溪镇咸口村),自幼聪慧好学,南宋末年考中乡试。南宋灭亡后,他隐居家乡,潜心著述,因此人称“草庐先生”。他的一生中,除了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外,还曾在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出任国子监丞,至定元年(1321年)任翰林学士,泰定元年(1324年)作为经筵讲官,敕修《英宗实录》,并参与核定多部重要典籍。

吴澄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他对元朝儒学的传播和发展所做的贡献上。他与许衡齐名,被并称为“北许南吴”,是元代两大理学宗师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主张折衷朱、陆两派,近于朱派,为学主张折衷朱熹和陆九渊的学说。他的主要作品包括《吴文正公全集》等,其中《书纂言》是他专为《尚书》所作的解释作品。

吴澄在元统元年(1333年)病逝,享年八十五岁,获封临川郡公,谥号“文正”。他的一生对后世的儒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录

提要
礼记纂言原序
卷一上
卷一中
卷一下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上
卷六下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上
卷十四中
卷十四下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