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补正-顾炎武

作品简介

清初顾炎武撰。成于康熙五年(1666)。不分卷。顾氏在撰写《唐韵正》之后,遂作此书以正宋吴棫《韵补》之得失。 《韵补》内容可分为二:1是收录古人用韵而今韵不收的韵字;一是论206韵的古音关系。此书对二者均予是正。首先,逐字考辨吴书所收之字。依内容异同分别若干门类:一,所收与古音相合的;二,不合古音的;三,虽不合古音而又见于《诗》、《易》方音用韵的(此为存疑条);四,四声递转,吴氏本不必收录的;五,“入声转用”的(此见于去声阴声韵中)。进而逐韵考订吴氏所论206韵古音相通关系。其与吴书意见相同的,则列而不论;意见不同的,则列而正之。其中有吴氏认为与此通而顾氏认为当与彼通的,如江韵;有一韵当析其半而吴氏未析的,如庚韵;有古韵部当立与否的,如尤侯幽。但真以下14韵,吴氏分真、先二部,顾氏虽不分,却无异议。此书对吴书的功过是非,都能尽其所知给予指出订正,态度公允,条理清晰,考订详谨。此书有连筠簃丛书本。《音韵学丛书》、《丛书集成初编》都收有此书。

作者简介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被誉为清学的“开山始祖”。

顾炎武,原名绛,字忠清,后因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而改名为炎武,字宁人。他还有别名继坤、圭年,自署蒋山佣。顾炎武于1613年7月15日出生在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的一个名门望族。他的家族有着显赫的历史,其高祖、曾祖、祖父都被载入《明史·列传》。

顾炎武一生辗转多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他在学术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经学、史学、地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他提倡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反对空谈心性,主张实用主义,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其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称他为亭林先生。

此外,顾炎武与王夫之、黄宗羲并称为清初“三大儒”,他们三人被公认为清初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顾炎武被批准从祀文庙,这是对他学术成就的最高认可。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更是盛赞顾炎武“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表明他在学术和教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总的来说,顾炎武不仅在学术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他的思想和著作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学者。

目录

韵补正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