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凡三卷。唐代法藏撰。又称大乘起信论疏、起信论义记、藏疏、贤首疏。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为大乘起信论三大疏之一。本书系以华严宗之立场而注释大乘起信论者。共分成十门:(一)教起所因,(二)诸藏所摄,(三)显教分齐,(四)教所被机,(五)能诠教体,(六)所诠宗趣,(七)释论题目,(八)造论时节,(九)翻译年代,(十)随文解释。其中第三之显教分齐中,初述自日照三藏传至戒贤、智光之三时判,次将传入东土之大小乘诸经论总判为四宗:(1)随相法执宗,即指小乘诸部。(2)真空无相宗,指般若经、中论等。(3)唯识法相宗,指深密经、瑜伽论等。(四)如来缘起宗,指楞伽经、密严经、宝性论、起信论等。不用华严宗之五教判,而新立四教判,将起信论配于第四宗,此与古来所论大异其趣。此外,本书复谓起信论中之‘阿梨耶识’即是唯识家所说之‘阿赖耶识’,又将三细中之业相、能见相、境界相次第配于自体分、见分、相分,且谓智相以下之六粗通于六意识之中。并明白举示起信论唯举第六识及第八识,而未论及第七识。凡上,皆为本书之特色,为起信论其他之注疏所未及者。
作者简介
《弘戒法仪》的作者是汉月法藏禅师,他是明代的一位临济宗僧人。汉月法藏(1573年-1635年),俗姓苏,字于密,号汉月,出生于江苏无锡。他在佛教界特别是在禅宗领域内有着显著的影响。汉月法藏禅师在佛教修行上深有造诣,并且对于佛教的戒律仪轨有着深入的研究与实践,这体现在他所撰写的《弘戒法仪》中。
《弘戒法仪》完成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这部著作分为两卷,旨在整合禅、法、律三宗的教义,回归实相无相、涅槃妙心的核心宗旨。书中详细规定了从三皈、五戒、八戒、剃度十戒到比丘的白四羯磨以及菩萨戒等各项戒律仪轨,共计三十一品,系统地整理了佛教传戒的程序与规范,尤其重要的是它首次完整组织了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三坛同受之仪式,对后世的佛教传戒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此书的编纂反映了汉月法藏禅师“匡时弊、立仪法”的努力,试图纠正当时佛教界可能出现的戒律松弛现象,恢复和弘扬佛教戒律的严肃性和完整性。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