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清陈廷焯撰。陈氏曾编选历代词作为《云韶集》,计二十五卷,三千四百三十四首,一千一百馀家。在此基础上,写成《词坛丛话》,计一百零一则,综评历代名家词作,并述《云韶集》编选大旨。其论词之发展,认为汉乐府“长短句不一,是词之祖也”。六朝“《江南》、《采莲》诸曲,去倚声不远”,经唐五代,至南宋形成高峰,以后由衰而亡,复盛于清初。他提出词中“五圣”(北宋贺铸、周邦彦,南宋姜夔,清代朱彝尊、陈维崧),称“方回词,笔墨之妙,真乃一片化工”,“美成乐府,开阖动荡,独有千古”,“白石词中之仙也”。对清代词人,又以唐诗拟之,朱彝尊为李白,陈维崧为杜甫,厉鹗为韩愈。称“朱竹垞词,艳而不浮,疏而不流,工丽芊绵中而笔墨飞舞”;“陈其年词,纵横博大,海走山飞”;“樊榭词之妙,窈曲幽深,脱尽凡俗”。此书代表陈氏早年词学观点,推尊浙西词派,论词以雅正为宗,讲求格律,以朱氏《词综》为“千古词坛之圭臬”。这与《白雨斋词话》中推尊常州词派,论词主沉郁、重比兴、以张惠言《词选》为指归的见解异趣。《词坛丛话》置于《云韶集》前。此书为未刊稿本,1930年前后陈氏长子兆瑜捐赠南京国学图书馆,今存南京图书馆。屈兴国《白雨斋词话足本校注》将此书辑入。
作者简介
陈廷焯是晚清时期著名的词学家和评论家,对当时的词派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他的一些详细信息:
生平背景:陈廷焯,原名世焜,字亦峰,又字耀先、伯与,室名白雨斋,是镇江丹徒人。他幼时随父亲流寓到泰州,并在早年就开始写诗,宗奉杜甫。到了三十岁左右,他对词学有了更深的研究。
学术成就:陈廷焯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成为江南乡试的举人。虽然他在随后的京都会试中没有成功,但他依然以著述和教学为生,同时也帮办文案工作,并且还潜心研究医学,帮助了不少人。
词学贡献:陈廷焯是常州词派的后学,他在《白雨斋词话自序》中明确表达了自己对倚声诗词的看法,批评了清初以来的某些词风。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白雨斋词话》、《白雨斋诗钞》、《白雨斋词存》,这些作品对后来的词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影响:陈廷焯的词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词学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他的著作不仅在当时受到重视,也为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综上所述,陈廷焯以其深厚的词学造诣和独到的文学见解,在清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作品和理论至今仍被学者和文学爱好者所研究和引用。
目录
词坛丛话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