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此《历代帝后像轴》为南薫殿旧藏。此辑选录历代帝后画像轴 67 幅,其中帝王画像 55 幅、帝后画像 12 幅。包含:伏羲、帝尧、夏禹、商汤、周武王、梁武帝、唐高祖、唐太宗、宋代帝后、明代帝王等立像、坐像及半身像轴。此套于清乾隆十三年重新装裱,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十二年(1747)清高宗发现一批帝后功臣像存放于 “茶库”,下旨检修裱装。乾隆十三年(1748)修复工作完成,其中的帝后像改移 “南薫殿” 贮藏。1945 年,南薰殿的大部分画像都被运至台湾,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剩余部分则分散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
现存帝后像大部分在乾隆十三年(1748)重新装裱过。当时清高宗为这批帝后像选定的 “裱绫”,是金黄与明黄八瓣缠枝花纹的款式。重新装裱过后的题签,除了书写帝后庙号,还特别标注修复时间:「乾隆戊辰年重裝」。此外,每件帝后像轴还量身订制云头纹黄绫 “囊”,慎重地贮藏在南薰殿里,可见清高宗对这次历代帝后像的整理修复十分重视。
南薰殿始建于明代,位于外朝西路,武英殿西南,为一独立的院落。《礼记·乐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孔子家语·辩乐》载其辞:“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 南薰殿之名便由此来。殿面阔 5 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殿内明、次间各设朱红漆木阁,分 5 层,奉历代帝王像。殿东室奉历代皇后像;西室贮明代帝后册宝。
目录简介
01. 伏羲坐像轴. 绢本设色
宋马麟 绘。本幅画伏羲散发披鹿皮,足下有乌龟八卦,用的是禹授 “河图”,河图即 “八卦”,意即帝王圣者授天命的祥瑞象征。上方宋理宗书叙传。淳祐元年 (1241) 理宗赴太学,将 〈道统十三赞〉 赐给国子监,成为治国的理念。〈十三赞〉 赞的是伏羲等十三位一脉相传的圣人帝君,伏羲是第一位。最有趣的是伏羲的造像,比对本院所藏的宋理宗画像,竟然可视为同一人,说来也就是隐寓宋理宗是道统的传人,他的即位入继正统,成为皇帝,正是天命所在。画法皆因大幅,笔法粗犷,画石尤是马家斧劈皴法,而人物之形之像,姿貌庞厚,帝王之龙颜隆准,端严有神,正是画家表现佳处。(王耀庭)
02. 帝尧立像轴. 绢本设色
宋代画家马麟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作,尺寸约为248厘米乘以111.1厘米。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帝尧,即放勋,他被认为是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智慧的君主,其统治时期以政治清明、社会和谐著称。马麟受宋淳佑年间(1241-1252年)理宗的命,根据理宗所作的《道统十三赞》,绘制了一系列帝王画像,以此彰显儒家倡导的道统与政统的结合,帝尧立像便是其中之一。此画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描绘,也承载了当时帝王对于理想君主治国理念的推崇,体现了宋代文化中对于古代圣君的崇敬与道德理想的追求。作品以其精细的工笔技法展现了帝尧的庄严形象,是研究宋代绘画艺术及古代帝王崇拜的重要实物资料。
03. 夏禹王立像轴. 绢本设色
宋淳祐元年理宗(1205-1264)至太学,作 〈道统十三赞〉,后命马麟(约 1180-1256 后)绘成图像,藉以彰显其道统与政统合一的政治理念。惟今仅存其中的五幅,合称 “道统五像”。其中 〈伏羲像〉 署有马麟款,馀四幅则无,但五像风格接近,且上方均有宋理宗亲笔题赞,明显同出一人所绘。本幅中禹的形象,姿貌伟岸,行笔雄健挺劲,致让帝王端严的意态,俨然跃乎楮素,诚为马麟巨幅立轴中的悉力伟构。
04. 商汤王立像轴. 绢本设色
商汤王,即成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他因推翻夏桀的暴政而闻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在历史与传说中,商汤王被描绘为一位贤明且具有德行的君主,其立像轴作品旨在表现他的威严与圣德。
此画轴通常采用中国传统工笔重彩技法,细致地刻画了商汤王的仪容与服饰,通过色彩的运用和线条的勾勒,传达出人物的身份地位与内在气质。画面中的商汤王可能被表现为身着华丽的王者服饰,手持圭璋或配以其他象征权力的器物,面部表情庄重,眼神深邃,整体构图和细节处理体现了对古代帝王的崇敬与历史记忆的传承。
05. 周武王立像轴. 绢本设色
《周武王立像轴》是一幅以周武王为题材的古代绘画作品,采用绢本设色技法绘制。周武王,姬发,是西周的开国君主,他领导了伐纣之战,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新的朝代。这幅画轴不仅是一件艺术品,也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
根据现有资料,此画轴的具体尺寸为纵250.7厘米,横111.2厘米,属于较大尺幅的作品,能够充分展现周武王的威严与气度。画面中的周武王形象可能被描绘得端庄肃穆,头戴簪冠,身着华贵的王服,脚踏赤舄(古代的一种礼鞋),体现了其作为一代帝王的尊贵与威严。上方标题标注“武王”,并附有赞语,强调了周武王受天命、推行仁政、重视贤能、法制严明等治国理念。
这幅作品的具体创作时代没有直接说明,但从提到的其他作品和上下文推测,如果与宋代马麟的作品并列提及,则可能是宋或之后的某个时期对周武王形象的艺术再创作。在中国古代,帝王像的绘制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纪念,也是对理想君主治国理念的颂扬,反映了艺术家对古代圣君的仰慕及对儒家伦理道德的追求。
《周武王立像轴》作为历史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服饰制度、绘画艺术发展,以及不同时期对周初历史文化的认知与诠释,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06. 梁武帝半身像轴. 绢本设色
描绘的是南朝梁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的半身形象。梁武帝萧衍(464—549年),在位时间为502年至549年,是历史上著名的君主,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重儒兴学,而且个人还十分信奉佛教,对南朝的文化和宗教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幅半身像轴采用绢本设色的传统技法绘制,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代表之一。作品细腻地刻画了梁武帝的面部特征和神态,通过服饰、表情等细节展现了其作为帝王的威严与内在的文雅气质。由于张僧繇是已知绘制过《梁武帝像》的著名画家,尽管未明确指出是否为同一幅作品,但张僧繇的艺术风格以其精妙的线条和生动的形象表现而著称,如果《梁武帝半身像轴》确为其手笔,那么这幅作品无疑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件珍品。
07. 唐高祖立像轴. 绢本设色
08. 唐太宗立像(一)轴. 绢本设色
全图近乎三米,仰头才能瞻望唐太宗面容,巨大的身形创造出令人难以忽视的威仪。唐太宗袍服上的团龙花纹,吻部已出现两个鼻孔,较接近明代造型。推测此轴与其他同样尺寸的帝王像、功臣像,为明代祭祀历代帝王贤臣的系列作品,曾一起悬挂,以供敬仰。
09. 唐太宗立像(二)轴. 绢本设色
属于绢本设色类别,其历史与艺术价值极高。这幅画像描绘的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的形象,李渊在历史上以建立唐朝、推翻隋朝统治而著称。此画轴的具体尺寸信息未直接给出,但同类作品通常具有相当的规模,如其他帝王像轴的高度可达近三米,宽度也相当可观,展现出一种庄严宏大的气魄。
在这幅画像中,唐高祖李渊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他头戴符合唐代官服制度的软脚幞头,面部表情沉稳,目光深邃,透露出帝王的威严与智慧。服装方面,他身着华丽的帝王服饰,如圆领窄袖黄龙袍,象征其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双手的动作,如抚玉带等,往往旨在表现其作为君主的从容与自信。
《唐高祖立像轴》这样的作品,不仅仅是对帝王形象的简单记录,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信息。它们往往基于古代宫廷画师的原作或后世画家的摹绘,体现了特定时期对于帝王形象的理想化塑造,以及对于帝王功绩和道德品质的颂扬。这些画作收藏于如故宫博物院等重要文化机构,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服饰、绘画艺术乃至政治思想的重要资料。
10. 唐太宗半身像轴. 绢本设色
这幅画描绘了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半身像,采用了绢本设色的传统技法,展现了高度的绘画技艺和历史人物的威严气质。唐太宗因其开明统治和贞观之治而被后世誉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该作品原属北京故宫南薰殿旧藏,是中国古代帝王肖像画的代表之一,可能曾用于宫廷的祭祀或供奉,体现了明代对前朝帝王的尊崇与纪念。虽然具体的创作背景和作者信息没有详细说明,但从其所属的系列和风格推测,这类作品往往旨在彰显帝王的文治武功和神圣地位。
画面中的唐太宗形象通常被描绘为龙须凤目,气宇轩昂,符合历史文献中对其英明神武形象的描述。这幅半身像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是研究唐代服饰、宫廷文化和历史人物形象的重要资料。
11. 后唐庄宗立像轴. 绢本设色
一幅描绘五代时期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的珍贵画作,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幅作品采用绢本设色的传统技法绘制,画面尺寸为272.2厘米乘以127.8厘米,展现出庄宗李存勖的全身立像,体现了明代人物绘画的风格与技艺。
李存勖,又称唐庄宗,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首位皇帝,他以军事才能著称,成功统一了中国北方,建立了后唐王朝。然而,他的统治后期因沉迷于戏曲与享乐,疏于朝政,最终导致国事衰败。
此画像不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视觉记录,也反映了古代皇室肖像画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通过细致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运用,画家捕捉了李存勖的帝王威严与个人特征,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当时服饰、礼仪及人物形象的重要资料。尽管创作于明代,这幅画像仍然是连接现代与五代历史的一座桥梁,让观者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这位历史上复杂多面的君主形象。
12. 宋宣祖坐像轴. 绢本设色
宋宣祖,名赵弘殷,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虽然他本人并未登基称帝,但因其子赵匡胤建立宋朝并追尊他为宣祖,故有此画像传世。画中宋宣祖的形象描绘细腻,微须,着装正式,反映了古代帝王肖像画的传统风格和审美特征。
13. 宋宣祖后坐像轴. 绢本设色
宋宣祖后(902-961)是宋代开国君主赵匡胤(927-976)的母亲杜氏。与宋代其他皇后像著袆(音辉)衣不同,宋宣祖后的淡黄色外袍,衬托小珍珠滚边的凤纹霞披更加华丽,织著花样的半透明裙摆竟长得拖出画外。这幅难得的后像,丰富今日对于宋代后妃物质生活的认识。
14. 宋太祖坐像轴. 绢本设色
本幅画太祖赵匡胤身著淡黄色圆领大袖宽衫,腰系玉装红束带,脚穿皂纹靴,头戴由软翅幞头改装成方形硬胎的展翅乌纱帽。画幅无作者款印,仅座椅的扶手空白处,以小纸浮贴,上书 “宋太祖” 三字。 画史著录,王霭、牟谷、僧道辉均曾为太祖写真,但因无存世可靠画迹堪供比对,并不能据以判定此像,是否与上述三人有关。
14. 宋太祖坐像轴. 绢本设色
本幅画太祖赵匡胤身著淡黄色圆领大袖宽衫,腰系玉装红束带,脚穿皂纹靴,头戴由软翅幞头改装成方形硬胎的展翅乌纱帽。画幅无作者款印,仅座椅的扶手空白处,以小纸浮贴,上书 “宋太祖” 三字。 画史著录,王霭、牟谷、僧道辉均曾为太祖写真,但因无存世可靠画迹堪供比对,并不能据以判定此像,是否与上述三人有关。
15. 宋太祖半身像(一)轴. 绢本设色
16. 宋太祖点检半身像(二)轴. 绢本设色
一幅描绘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半身肖像画作,赵匡胤在历史上曾担任过后周的殿前都点检这一重要军事职务,后来通过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史称宋太祖。这幅作品采用绢本设色的传统技法绘制,体现了宋代宫廷绘画的风格与技巧。
此画像作为历史人物形象的再现,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是研究宋代服饰、皇室肖像画以及宋太祖个人形象的重要资料。它可能展现了宋太祖威严或沉稳的形象特征,通过细致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运用,传达了这位开国皇帝的气质与风范。由于历史久远,这类作品往往蕴含深厚的文化意义,对于了解宋代历史背景及审美趣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7. 宋太宗立像轴. 绢本设色
此画作为中国古代皇室肖像画的代表之一,展现了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的形象。赵光义,原名赵匡义,后改名为赵炅,在位时间为976年至997年。
这幅画是绢本设色,采用立轴形式,其尺寸为纵74.5厘米,横47.4厘米。画面中的宋太宗被描绘得端庄威严,他身着典型的皇帝服饰:黑须、幞头、黄袍,衣袖宽松,符合宋代皇帝的装束特点。通过精细的笔触和色彩运用,画家不仅捕捉到了宋太宗的外貌特征,还传达了其作为一国之君的气质与风范。
18. 宋真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19. 宋真宗后坐像轴. 绢本设色
设色画宋真宗后像。面罩绛纱,九龙花钗冠,两博须,翟衣带绶,环佩。 按 “宋史”,真宗四后,一章怀潘后,大名人。一章穆郭皇后,太原人。一章献明肃刘皇后,华阳人。一章懿李皇后,杭州人。此幅据王恽书画目录上之记载知为李皇后之画像。
20. 宋仁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北宋仁宗赵祯(1010-1063)头戴幞头,身上穿著素色红袍,乍看颇为朴素,规矩地坐在一把高背龙椅上。不过由领口与袖口露出金色细纹的内裳,以及样式华丽的椅垫和踏垫,可以感受到华贵之物对他不过是生活上的消耗品,展现著属于权力顶峰的日常。
21. 宋仁宗后坐像轴. 绢本设色
本幅原属清宫南薰殿旧藏,画无款印,但画中人物相貌传神,洵非想像之作,而且用笔精准、赋色细腻,具备第一流的水准,应出自当时名家之笔。 宋仁宗先后曾立两位皇后,其一为郭皇后,另一为慈圣光献曹皇后。由于郭后被废,故此像应系后者。画像中,非惟曹后身著的袆衣、钗冠华丽无伦,连身侧两名侍女,同样衣饰妍丽,满头簪花,与院藏仅绘皇后独自端坐的图像相比,显得格外高贵而出众。
22. 宋英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宋英宗(1032-1067)坐于宽绰的红漆御榻上,身穿浅黄色的常服,乍看非常朴素。但红色窄袖内里,满布金线细密织成的团龙纹样,黑色的靴面装饰著许多圆点花样,虽然低调仍掩不住华贵气息。
23. 宋英宗后坐像轴. 绢本设色
画面中,宋英宗后坐在宽绰的红漆御榻上,身着浅黄色常服,外观看似朴素,但实际上细节精致。她的红色窄袖内里用金线织成细密的团龙纹样,显示了皇家服饰的华贵与精细。黑色靴面上装饰有众多圆点图案,整体造型虽保持低调,却透露出不凡的气度与尊贵。
24. 宋神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属于绢本设色画类别,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幅作品原属北京故宫南薰殿旧藏,是描绘宋神宗赵顼形象的重要艺术品。宋神宗在位期间(1067年-1085年),推行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对宋代的政治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画作细致地刻画了宋神宗的帝王形象,他身穿圆领朱袍,头戴黑纱幞头,脚蹬皂纹靴,端坐在画面之中,展现出帝王的威严与庄重。画面尺寸为纵五尺二寸九分二厘(约176.4厘米),横三尺四(具体横尺寸未明确提及,但根据同类作品推测应为相应比例),体现了宋代宫廷绘画的精湛技艺和审美特点。
25. 宋神宗后坐像轴. 绢本设色
宋神宗后坐像轴是中国宋代的一幅重要宫廷肖像画作,属于绢本设色类型,以其精细的绘制技艺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而著称。这幅画描绘的是宋神宗的皇后,即向皇后(钦圣宪肃皇后),她生于1046年,逝于1101年。在这幅坐像中,皇后被刻画得端庄华贵,她坐在装饰考究的凳子上,脚踏长方形小凳,整体形象体现了宋代皇后的服饰规制与礼仪风范。
皇后身着蓝底翟衣,衣上繁复地绣有百只凤凰及太极图样,象征着她的尊贵地位和吉祥寓意。衣袖与裙摆边缘则用红底绣以龙腾图案并饰以加宽边,增添了服装的华丽感。头饰方面,她佩戴着九龙花钗冠,这是皇后身份的标志,同时配以两博鬓,带绶并悬挂环佩,展现了宋代宫廷女性的典型装扮。
26. 宋哲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此画作为绢本设色,尺寸为纵五尺六寸,横四尺五寸,画中坐像高度达到四尺八寸,展现了宋哲宗赵煦的庄严形象。赵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是宋朝的第七位皇帝,在位时间为1085年至1100年。
画中的宋哲宗面容消瘦,带有细微的胡须,头戴幞头,身穿象征皇权的朱红色袍服。作品细致地描绘了宋代皇家服饰的特色,如领口和袖口露出的黄色花卉纹内里,以及可能绣有珍珠的白底金花边装饰,这些细节反映了当时高超的织绣工艺和皇室服饰的华美。
27. 宋哲宗后坐像轴. 绢本设色
这幅画作为绢本设色,展示了宋哲宗的皇后坐像,是了解宋代皇家形象和服饰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虽然具体细节如作品的精确尺寸、作者以及创作年代在提供的摘要中没有明确给出,但从同类作品的特点可以推测,这幅皇后坐像很可能细致描绘了皇后端庄的姿态,身着华丽的宫廷服饰,头戴凤冠,展现出宋代皇后高贵而典雅的气度。
宋代皇帝及后妃的画像通常注重通过服饰、姿态及面部表情来传达其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同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取向和工艺水平。
28. 宋徽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本幅画徽宗赵佶微须,身著圆领朱衫,头戴黑纱幞头,足蹬黑色朝履,端坐于垂挂有黄巾的靠背椅上,相貌俊美年轻,应是他早年的写真。 徽宗在政治作为上,并非一位成功的君主,因他生性奢侈放浪,又刻意粉饰太平,导致断送北宋国祚,自身也沦为金国俘虏,终尔客死异乡。但赵佶的艺术造诣,却极其深湛,不仅个人能书、善画,精于鉴赏,更将宋代的艺术发展推至历史高峰。
29. 宋徽宗后坐像轴. 绢本设色
一幅展现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的皇后郑氏的古代绘画作品。这幅画是绢本设色,尺寸为186.3厘米乘以105.2厘米,由南宋时期的佚名画家所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中,郑皇后(显肃皇后)头戴九龙花钗冠,这是皇后礼服中极其重要且华丽的部分,象征着她的尊贵地位。她还佩戴有两博鬓,穿着翟衣,系着绶带,并以面贴珠钿作为装饰,这些细节都严格遵循了宋代皇后的服饰制度,展现了当时宫廷服饰的繁复与精美。
郑氏最初为才人,后晋升为皇后,与宋徽宗共同经历了靖康之变这一历史转折点。此画不仅是对郑皇后形象的记录,也是研究宋代皇后服饰、妆饰以及宋代宫廷文化的重要视觉资料。通过这幅坐像轴,可以窥见宋代皇家生活的奢华与讲究,以及宋代绘画艺术的精湛技艺。
30. 宋钦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一件展现宋朝皇帝宋钦宗形象的艺术作品,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画作为绢本设色,尺寸规格为纵五尺九寸,横三尺四尺五分,画中坐像高度达到四尺九寸,体现了细腻的宋代宫廷绘画风格。
画像中的宋钦宗头戴幞头,显示出帝王的身份特征,他有着黑鬓发、淡眉和长须,目光显得柔和而深邃,仿佛在远视。他身着赭色龙袍,腰系朱带,这一服饰细节反映了宋代皇帝的正式朝服样式。双手平放于腹部下方,姿态庄重,脚踏皂纹靴,端坐在龙椅之上,整体形象威严而不失文雅。
宋钦宗,名赵桓,是宋徽宗的长子,在宣和七年(1125年)即位,其统治时期正值北宋末年,国家面临金朝的巨大威胁。尽管他在位初期曾试图抵抗金兵入侵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仍未能改变靖康之难的历史悲剧,本人也被俘北上,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悲剧性人物。
31. 宋钦宗后坐像轴. 绢本设色
一幅展现宋代皇后朱琏形象的艺术作品,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幅画作为绢本设色,尺寸为190.2厘米乘以108.6厘米,体现了宋代宫廷绘画的风格与技法。朱琏(1102年—1128年),又称仁怀皇后,出身于汴京祥符,于宣和七年被册封为皇后,是宋钦宗赵桓的妻子。
画中的朱皇后被描绘得艳丽多姿,与历史记载相吻合,展现了她作为宋代皇后高贵与端庄的一面。尽管她的生命以悲剧告终——在靖康之变中被金人俘虏,并因不堪侮辱最终投水自尽,但这幅画像并没有反映其悲惨的命运,而是捕捉了她生前的风采。
32. 宋高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宋室南渡后,高宗赵构积极招揽画人,重建宫廷画院,并致力于蒐求散佚书画,致使南宋的艺文活动得以迅速振兴并续作发展。 本幅画高宗头戴乌纱展脚幞头,身著朱红袍服。相貌温文儒雅,双目炯炯有神。此像在保存过程中,曾经遭受严重伤损,清代重加装池时,将原本破损的背景移除,易以另绢,并用色粉调墨罩染,虽然色泽参差不匀,所幸实景部分犹能看出原画大致的面貌。
33. 宋高宗后坐像轴. 绢本设色
高宗先后立过两后,元配邢夫人于靖康之难时被俘,高宗即位后,遥册其为皇后。绍兴十二年(1142),邢后棺椁由北地迎回,吴夫人才正式被册立为后。吴后夙喜读书,翰墨的修养高绝,曾经为高宗代笔,人莫能辨,故深受高宗宠信。本像所绘,应为续立的吴后。画中人物,头戴九龙花钗冠,面贴珠钿。身著深青色祎衣,上绣对雉十二行,并用朱色作边饰,上再缀以龙纹,鲜艳、华美至极。
34. 宋孝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画中所描绘的是南宋时期的皇帝宋孝宗,其形象细腻传神。宋孝宗头戴展脚幞头,展现出宋代宫廷的服饰特点,黑鬓发配以淡眉和微须,目光显得柔和而深邃。他身穿赭绛色的皇袍,胸部束以朱带,姿态庄重,双手平放于腹部,坐在象征皇权的龙椅之上,脚踏皂纹靴。整个画面不仅体现了宋孝宗作为帝王的威严与尊贵,同时也捕捉到了他个性中温和与内敛的一面。
此画轴的具体尺寸根据不同的记录有所差异,一种记录是纵五尺九寸零一厘(196.7cm),横三尺二寸七分六厘(109.2cm),而另一种提及的尺寸则是纵六尺二寸,横三尺四寸,画坐像高四尺九寸。这些微小的差异可能是记录或转述过程中的误差,但不影响其作为珍贵文物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35. 宋光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画中,宋光宗被刻画得细致入微,他微须,头戴幞头,身着赭袍,足蹬皂纹靴,坐在龙椅之上,整体造型彰显了皇室的威严与庄重。
该坐像轴的具体尺寸为纵五尺八寸,横三尺四寸,画中的宋光宗形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被生动再现,反映了宋代皇家肖像画的典型风格和技法。作为一件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宋代服饰、礼仪以及绘画艺术的直观资料,也是了解当时帝王形象塑造及宫廷文化的重要依据。
36. 宋光宗后坐像轴. 绢本设色
南宋光宗后李凤娘(1145-1200),略似逗号的眉型,让画像面容独具特色,颇富肖像性。她头戴大小珍珠编成龙凤花钗冠、面饰珠钿,身著最隆重的皇后礼服深蓝色祎衣,上缀五彩雉鸡纹,腰部垂下两色编织的大带,右向端坐高背椅上。这是北宋末延续到南宋皇后座像的标准型态。
37. 宋宁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宁宗赵扩,为光宗的第二子,母为慈懿皇后李氏。据传李后曾梦见太阳坠落于庭中,遂以手承接之,未几竟怀有身孕,所生即宁宗也。 〈宁宗坐像〉 中,皇帝的相貌清臞,鼻长若鹰喙。马远 〈乘龙图〉 中,御龙升天的道教神仙面容,亦与宋宁宗绝似。鼻长,在面相学上谓为 “老龙相”。宋代帝王出生,常有祥瑞象征的传闻。宋代皇帝信仰道教,宫廷画家借助皇帝的龙颜入画,自在情理之中。
38. 宋宁宗后坐像轴. 绢本设色
宋宁宗后,原本不知姓氏,年少时随养母入宫,担任杂剧女伶。由于得到吴太后垂爱,将她赐与宁宗,乃得平步青云。朝臣中,有名杨次山者,皇后认其为兄,并自称杨妹子。杨后虽然出身微贱,但却学识渊博,能诗善画,书法风格与宁宗相近,曾为之代笔。 本幅中,画杨后头戴龙纹花钗冠,拱手端坐于靠背椅上。身著交领大袖的五彩袆衣,衣上织绣两雉花纹,并列成行,是为「搖翟」。
39. 宋理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理宗赵昀(1205-1264)是太祖的第十世孙,在位共四十年(1225-1264)。期间对程朱理学至为推崇,堪称是南宋将理学推向官学化最为重要的一位君主。逝后庙号亦定为理宗,可谓实至名归。 本幅中,理宗的面相丰硕,肤色稍黯,目光锐利,眼角明显上扬。院藏马麟 〈伏羲像〉 与 〈静听松风〉 二轴里的人物,相貌亦皆与理宗相仿佛。故有学者以为,这是画家刻意将理宗神格化,据以合理化他继承道统的正统性。
40. 宋度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这幅画属于绢本设色类别,是中国古画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原属北京故宫南薰殿旧藏,目前被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根据现有信息,宋度宗坐像轴的尺寸大约为纵196厘米,横108.7厘米,展示的是南宋皇帝宋度宗的正面坐像。画像中的宋度宗头戴展脚幞头,有着黑鬓发、淡眉及微须,其目光柔和,整体形象庄重。他身穿赭绛色的皇袍,腰部束以朱带,双手平放在腹部,端坐在龙椅之上,脚蹬皂纹靴。这样的描绘不仅体现了宋代皇家的服饰特色,也反映了帝王的威严与沉稳。
41A. 明太祖坐像(一)轴. 绢本设色
脸上布满黑痣、颧骨和下颚突出的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像,据说正是反映真命天子的 “异相”。也就是五官的形状特征,都显露出此人必为掌握权力的帝王。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有十件这一类 “丑像”,其中的冠冕、袍服、座椅各有变化,然品质皆平平。推测朱元璋这种形象曾经风行于民间,因此被大量复制。
41B. 明太祖坐像(二)轴. 绢本设色
41C. 明太祖坐像(三)轴. 绢本设色
41D. 明太祖坐像(四)轴. 纸本设色
41E. 明太祖坐像(五)轴. 绢本设色
41F. 明太祖坐像(六)轴. 纸本设色
41G. 明太祖坐像(七)轴. 绢本设色
41H. 明太祖半身像(一)轴. 纸本设色
41I. 明太祖半身像(二)轴. 纸本设色
41J. 明太祖半身像(三)轴. 纸本水墨
41K. 明太祖半身像(四)轴. 纸本水墨
42. 明孝慈高皇后半身像轴. 纸本设色
孝慈高皇后马氏(1332年—1382年),本名不详,出生于归德府宿州(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是滁阳王郭子兴的养女,也是朱元璋的原配妻子。她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并以贤德著称。
这幅半身像轴采用纸本设色技法创作,画面尺寸为106.5厘米×74.8厘米。作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肖像,它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这幅作品,可以窥见明代初期宫廷肖像画的风格与技艺,以及对皇后形象的理想化表现,如端庄的仪态、精致的服饰和饰品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审美和皇室礼仪。
43. 明成祖坐像轴. 绢本设色
44. 明仁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是宣宗之父,在位一年即病故。此作线条及敷色处理较为粗疏,推测应是稍晚的摹本。画中仁宗坐的应是鎏金交脚圈椅,披上织锦,加上金脚踏以及折枝花游龙地毯,大大增添了华丽的效果。题签亦标明于乾隆十三年重装,但该作裱绫并非金色缠枝花卉纹,已改为粉红、粉白五爪龙纹绫,与 〈明宣宗马上像〉 同为南薰殿帝后像装裱的特例。
45A. 明宣宗坐像(一)轴. 绢本设色
明宣宗朱瞻基 (1399-1435),面色红黑,须髯丰茂,头戴翼善冠。身上云龙黄袍以不同色金描绘,手扶嵌宝腰带,坐在雕饰精细的龙椅上,地面铺著华丽团龙锦毡。相比宋代帝王像,明代帝王对服制、用具的华丽似无顾忌,甚至特别借此彰显自己的尊贵。一手扶腰带、一手置腿上,双腿开张的姿态,别有一种威武气势,与宋代皇帝的温文谦恭形象大异其趣。
45B. 明宣宗坐像(二)轴. 纸本设色
45C. 明宣宗马上像轴. 绢本设色
画面展示的是明宣宗骑在马上的形象,体现了其作为帝王的威武和马上功夫。原作采用绢本材质,是中国传统工笔重彩技法的典范,尺寸为纵45厘米,横54.5厘米。这幅画不仅是对帝王个人形象的记录,也是对明代皇家狩猎文化的一种反映。
46. 明英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是宣宗之子,因亲征瓦剌被俘,赎回后又惊险复位,际遇甚奇。英宗坐像揭开了明代帝后采 “全正面像” 的序幕。此外,帝王像也换上更正式、更具象征性的衮(音滚)服,营造端坐庙堂,临朝听政的姿态与气势。
47. 明宪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属于绢本设色类别,尺寸为206.9厘米乘156.1厘米。此画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展现了明朝第八位皇帝朱见深(明宪宗)的形象。明宪宗在位时间为1464年至1487年,年号为成化。
画面中的明宪宗端坐于宝座之上,身着十二纹章的龙袍,这象征着皇帝的至高无上与皇权的神圣。龙袍的精细描绘体现了皇家服饰的华美与威严,同时也展示了明代高超的织造工艺。他所在的场景布置豪华,背后有巨大的屏风,地面铺设着华丽的织毯,整个构图彰显出宫廷的庄严与富丽堂皇。
明宪宗坐像不仅是一件艺术作品,也是历史的见证。宪宗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恢复了其叔父景泰帝的尊号,平反冤案,任用了如商辂这样的贤能大臣,实行了宽免赋税、减轻刑罚等措施,这些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复苏。画面通过皇帝的庄严形象,间接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氛围和社会风貌。
48. 明孝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明孝宗(1470-1505)像是正于朝堂听政,穿著十二纹章的龙袍,坐在精雕细琢的宝座中,背后矗立巨大屏风,地面铺上华丽织毯,整个人宛若淹没于充满龙纹的缭乱象征图案中。这件坐像品质极佳,精确绘制的繁复纹饰,以及屏风上信笔挥洒的生动云龙,反映十五世纪末到十六世纪初明代宫廷制作的超凡水准。
49. 明兴献王坐像轴. 绢本设色
描绘的是明代藩王兴献王朱佑杬的坐姿形象。朱佑杬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四个儿子,生前并未登基为帝,但因其子朱厚熜(即后来的嘉靖皇帝)以藩王身份继承大统后,追尊朱佑杬为兴献皇帝,庙号睿宗。
这幅坐像轴采用的是绢本设色的传统技法,画面尺寸为237.6厘米乘以164.2厘米,显示出较高的艺术水平和历史价值。作为明代皇室肖像的一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当时宫廷肖像画的风格与技巧,也承载了明代皇室的礼仪制度和服饰特点。通过这样的肖像,可以窥见明代对于皇室成员形象塑造的重视,以及这些艺术品在彰显皇权、传承历史记忆方面的作用。
50. 明武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这幅画轴采用绢本设色技法绘制,尺寸为211.3厘米 x 149.8厘米,现藏于中国台湾的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期间(1505年至1521年)以好逸乐著称,他在宫中建有“豹房”,生活游乐无度。这幅坐像轴作为明代皇帝画像的一部分,不仅反映了当时宫廷绘画的艺术风格,也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价值。画面中的明武宗通常会被刻画得庄重威严,符合帝王肖像的传统表现手法,同时可能也微妙地透露出其个性特征或时代背景的某些信息。
51. 明世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一幅展现明朝第十一任皇帝朱厚熜(明世宗,嘉靖帝)的宫廷肖像画。此作品采用绢本设色技法绘制,尺寸约为209.7厘米乘以155.2厘米。从艺术风格上看,它体现了明代帝王肖像画的典型特点,如笔法工整严谨,画面气派堂皇,彰显了帝王的威严与尊贵。
这幅坐像轴创作于明世宗在位时期,具体来说,可能并非单一特定年份的作品,因为帝王的肖像往往会根据需要多次绘制或复制。明世宗嘉靖帝在位时间从1521年至1566年,是一位颇有争议的君主,他热衷于道教修炼,追求长生不老,晚年因服用含有重金属的丹药而健康受损,这一点在历史记载中多有提及。
52. 明穆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这幅坐像采用绢本设色技法绘制,尺寸约为205.3厘米乘以154.5厘米。绢本设色是中国古代绘画中常用的一种形式,其中绢本是指画在丝绸上的画作,设色则指使用彩色颜料进行绘制。
明穆宗,即朱载垕,是明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他在位时期为1566年至1572年,年号隆庆。这幅坐像生动地展现了明穆宗的帝王形象,通过细致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传达了其作为一国之君的威严与内在气质。在明朝,帝王肖像不仅是皇室家族的纪念,也是国家权力和正统性的象征,通常用于宫廷仪式或供后世瞻仰。
53. 明神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描绘的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的肖像。朱翊钧,年号万历,在位期间长达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这幅坐像轴采用绢本设色技法绘制,画面尺寸为110.7厘米 x 76厘米,展现出皇帝端坐的姿态,体现了宫廷肖像画的典型风格。
54. 明光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这幅画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展现了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的肖像。朱常洛(1582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在位时间极短,仅一个月,因此也被称为“一月天子”。他继位前经历了诸多波折,最终得以登基,但即位不久便因病去世。
画中的明光宗端坐在装饰有龙图腾的宝座上,身着十二章纹样的衮服,这是皇帝在重要礼仪场合如祭祀时所穿的礼服,彰显其尊贵与权力。画面体现了明代宫廷绘画的精细与庄严,用色考究,笔法工整,不仅展示了皇帝的个人形象,也反映了当时宫廷文化和服饰制度的特点。此作品作为历史文物,对于研究明代皇室肖像画艺术及服饰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55. 明熹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专为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朱由校(明熹宗,1605年12月23日—1627年9月30日在位)所绘制。这幅坐像采用绢本设色的传统技法,展现了明熹宗端坐在宝座上的形象,体现了帝王的威严与尊贵。
据记载,此画像中明熹宗身着黼扆(帝王礼服上的图案),头戴翼善冠,身披龙衮,这些细节严格遵循了明代皇家肖像画的规制,反映了皇帝的身份与仪态。画面中,人物线描精细,通过平涂上色技巧表现了丰富的色彩层次,人物容貌特征鲜明,表情肃穆,体现了工笔重彩人物画的高超技艺。
这幅坐像轴的具体尺寸可能根据不同的记录有所差异,但一般描述为较大的尺寸,如某记录中提到的203.6×156.9厘米,展示了宏大的视觉效果,符合宫廷肖像画的庄严气度。它不仅是一件艺术作品,也是历史的见证,对于研究明代皇室服饰、宫廷礼仪及历史人物形象具有重要价值。
资源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