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凡三卷。唐代知玄(一作智玄)述作。系依据宗密之圆觉经修证仪著录而成之忏法书。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唐懿宗时,悟达国师知玄膝上患人面疮,眉目口齿俱备,每以饮食喂之,则开口吞啖,与人无异,虽遍召名医而无效。后蒙迦诺迦尊者之助,殷重忏悔并以三昧水洗疮,疮乃愈。师为启后人忏悔之门,遂作本书。本书形式亦如其他忏法书,首先对诸佛菩萨归命,其次举忏悔文,对一切烦恼障、业障、四生六道之一切报障等忏悔终了,最后有发愿回向文。众生若依此忏法至诚忏罪,则可消释宿世冤业。此即后世盛传之‘水忏’。
作者简介
知玄生于809年,卒于882年。知玄是唐代著名的佛教高僧,俗姓陈,字后觉,法名知玄。他出生于唐西蜀眉州洪雅易俗乡(今中保乡)义恭坝,自幼受到家风诗书熏陶,五岁能出口成诗。关于他的介绍如下:
早年经历:知玄自幼见佛像或僧人喜笑颜开,七岁时去宁夷寺听法泰禅师讲《涅槃经》,感佛摩顶,十一岁随法泰禅师出家,法名知玄。出家后刻苦钻研佛典,十三四岁时大有成就。
成都弘法:长庆三年(823年),知玄受丞相杜元颖之请至成都大慈寺普贤阁开坛讲经,每天僧俗听众千人以上,尊称“陈菩萨”。
受戒与辩法:大和二年(828年),在成都净众寺受具足戒,学律仪及《俱舍论》。后随辨贞律师由水路出三峡,改陆路经湖北荆州、襄阳至京城长安,住锡资圣寺讲经轰动长安。大和六年(832年),唐文宗宣知玄入宫说法,甚受恩宠。
会昌法难:会昌元年(841年),武宗李炎即位,崇信道教,奉敕与道教赵归真等于麟德殿辨论。至武宗灭佛“会昌法难”,知玄返回蜀,佛教遭受到严重打击。
宝应寺住持:大中元年(847年),宣宗即位,崇信佛教,将知玄请回长安,住持宝应寺。大中三年(849年),三教在麟德殿辩论,知玄荣获“三教首座”,赐紫袈裟,并住旧邸建法乾寺。
悟达国师:广明元年(880),僖宗避难入蜀,知玄驻跸宝光寺。僖宗命知玄重修舍利宝塔,扩建殿宇,这时宝光寺成为蜀中最大梵刹,悟达国师被尊为宝光寺唐代开山祖师。广明二年(881年),唐僖宗赐知玄“悟达国师”号。
总的来说,知玄法师是唐代继玄奘、鉴真、神秀、慧能之后的大德高僧,他的道德、学问及政治影响力,铸成他在晚唐佛教界的崇高地位,成为“会昌法难”后,华夏振兴佛教的顶梁柱。著述丰富了佛教经典宝库,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