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报冤赵氏孤儿-纪君祥

作品简介

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也称《赵氏孤儿冤报冤》、《赵氏孤儿大报仇》。杂剧剧本。五折。元纪君祥撰。刊行于元代。 剧情:春秋晋灵公时,屠岸贾专权,一心要杀忠臣赵盾。赵盾逃出,满门被斩。赵盾之子赵朔,被逼自杀。赵朔妻生遗腹子赵武。程婴冒险救孤,感动了守门将军韩厥。屠岸贾通令全国:三日内无人献孤,将把全国孤儿同龄者杀光。程婴把自己儿子送到公孙杵臼处,自己抚养孤儿。屠岸贾到公孙杵臼家搜出小儿(假孤儿)杀死,公孙杵臼自杀。屠岸贾得知程婴有子,就把程子(真孤儿)认为义子。二十年后,孤儿在屠岸贾家长大。程婴把赵家被斩往事告诉他。晋悼公立,大臣魏绛帮助孤儿斩了屠岸贾全家。 剧作描写赵氏孤儿险恶一生,揭示屠岸贾凶残,颂扬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人冒死历险、慷慨赴义。程婴宁肯牺牲自己小儿,冒险护孤;公孙杵臼疾恶如仇,见义勇为;韩厥深明大义,敢担风险,自刎明志。全剧惊心动魄。开场是残酷事件,接着写“搜孤”与“救孤”的斗争。搜孤者,步步紧逼;救孤者,层层设防。逼得凶,设得巧。通过“程婴救孤”、“韩厥义放”、“程婴舍子”、“公孙献身”等细节,保存遗孤,终于复仇,宣扬“恶有恶报”。

作者简介

纪君祥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以其作品《赵氏孤儿大报仇》而闻名于世。

纪君祥的生平事迹虽然稀少,但他的作品影响深远。《赵氏孤儿大报仇》(简称《赵氏孤儿》)是一部五折一楔子的杂剧,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上卿赵盾遭到大将军屠岸贾的诬陷,导致全家三百余口被杀的故事。剧中,程婴为了保护赵家唯一的孤儿,不惜牺牲自己的儿子,展现了忠义和复仇的主题。这部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因其深刻的主题和人物形象而受到后世的广泛赞誉。

此外,纪君祥的创作还受到了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元朝灭亡宋朝后实行的民族歧视政策,引起了汉族人民的复宋情绪。纪君祥在作品中肯定了为正义而自我牺牲和向邪恶势力复仇的精神,这与当时的社会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的来说,纪君祥通过其作品《赵氏孤儿》展现了对正义和忠诚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不公正现象的强烈批判。他的戏剧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也为后世戏剧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灵感。

目录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第五折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