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制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作者简介
张择端,字正道,又字文友,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生于1085年,逝于1145年,籍贯为琅琊东武(今山东省诸城市)。他早年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自幼便展现出对学问的热爱。青年时期,张择端游学于当时的繁华都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随后专注于绘画艺术的学习与实践。
张择端在艺术上的成就得到了高度认可,特别是在宋徽宗赵佶统治的宣和年间,他担任翰林待诏,这是宫廷中负责书画创作与鉴赏的职位,显示了他在当时画坛的显赫地位。他的画风细腻写实,擅长工笔画,尤其是楼观、屋宇、林木、人物等题材,对于风俗画的描绘尤为精到,能将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得细致入微,展现了高超的界画技巧。
张择端最为人所知的作品当属《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该画生动再现了北宋首都汴京的社会生活全貌,特别是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画面中人物众多、场景丰富,展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此外,他还留下了《金明池争标图》等其他艺术作品,同样体现了其卓越的艺术才能。
张择端的生活时代正值北宋末年,社会矛盾尖锐,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状态。尽管个人生平记录不多,但通过其传世画作,张择端的名字及其艺术成就被永久铭记。
资源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