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苏轼(1037 年—1101 年)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1037 年 1 月 8 日)出生于眉州眉山,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宋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南宋理学方炽时,加赐谥号文忠,复追赠太师。
傅尧俞(1024~1091)北宋官员。原名胜二,字钦之,本郸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徙居孟州济源(今属河南)。未及二十岁即举进士,入仕初由县官渐至殿中侍、御史、右司谏,因反对新法被贬,一度削职为民,宋哲宗朝,官拜给事中御史中丞、吏部尚书兼侍讲等。元祐四年至六年,官拜中书侍郎。为官三十载,为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重臣。司马光赞之:“清、直、勇三德,人所难兼,吾於钦之见焉。”
作品简介
《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经典之作,由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其诗歌、散文、书画等方面的卓越成就闻名于世。
创作背景
《赤壁赋》创作于苏轼被贬至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担任团练副使之职期间,具体时间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在此之前,苏轼因“乌台诗案”遭受政治迫害,被控以讽刺朝廷的罪名,几乎丧命,后经多方营救才得以保全性命,但仍被贬谪。在黄州的贬谪生活中,苏轼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赤壁赋》是最为著名的一篇。
内容概览
《赤壁赋》分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两部分,均以苏轼与友人月夜泛舟赤壁下的经历为背景,描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和作者的所思所感。作品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展现了苏轼由欣赏美景的愉悦,到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再到对人生无常和宇宙永恒的哲思,最后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与超然。
艺术特色
《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精妙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苏轼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将赤壁的自然景观描绘得栩栩如生。同时,他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的赞美,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反思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文学地位
《赤壁赋》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苏轼豁达超脱人生哲学观的体现,反映了作者在逆境中仍然保持乐观态度的精神风貌,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
结论
《赤壁赋》作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示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也传递了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宇宙万物的哲理思考,是中华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赤壁赋》(前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赋。写于宋元丰五年作者首次游览黄州城外赤鼻矶时,记述所观所感。次年苏轼亲笔为友人傅尧俞书写此《前赤壁赋》卷,行楷书,结字矮扁而紧密,笔墨丰润沉厚,是其中年时期少见的用意之作。此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宋神宗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元丰五年(1082)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赤壁赋。《前赤壁赋》写于作者首次游览黄州赤壁时(七月十六)。作品描写的是苏轼与友人泛舟黄州赤壁(又名赤鼻矶 [1]),谈论赤壁之战,进而讨论至天地人生,表达作者对宇宙及人生的感悟。同年十月重游,又写了一篇《后赤壁赋》,两文后世传诵不绝,是文学史上的杰作。
本卷为完稿后一年苏轼(作者时年四十八岁)为友人傅尧俞书写。这篇《前赤壁赋》,行楷书,结字矮扁而紧密,笔墨丰润沉厚,是其中年时期少见的用意之作。书卷在流传过程中,书段稍有缺损,起首三十六字是明代文徵明、文彭父子后来补书。
资源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