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世亲

作品简介

梵名Maha^ya^na -s/atadharma-praka^s/amukha-s/a^stra 。全一卷。属印度大乘宗经论部。又称大乘百法明门论略录、百法明门论、百法论、略陈名数论。天亲菩萨造,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系摘自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之百法名数,为法相宗所依据重要论书之一。全书系就诸法而略分为五位百法,即:(一)心法,有眼识等八种。(二)心所有法,立偏行等六种分位,即:(1)偏行,有作意等五种。(2)别境,为有欲等五种。(3)善,有信等十一种。(4)烦恼,有贪等六种。(5)随烦恼,有忿等二十种。(6)不定,有睡眠等四种。(三)色法,有眼等十一种。(四)心不相应行法,有得等二十四种。(五)无为法,有虚空无为等六种。本论有(大三一·八五五中)‘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之语,乃说明一切法即五位百法,次列举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而阐述一切法无我之理,以为本论之主要旨趣。盖俱舍立‘七十五法’之说,而仅论及补特伽罗无我之理,是犹妄计心外有实法;唯识则阐明百法皆不离识、实我本空,故一一之法亦非实法,是为唯识证理之门。有关本书之著者,至元法宝勘同录卷九,谓系提婆菩萨,西藏译本则举出护法(藏Dpal-ldan-chos-skyon% )之名。本书之注疏极多,较重要者有:百法明门论解二卷(窥基)、百法明门论疏二卷(大乘光)、百法明门开宗义记一卷(昙旷)、百法明门论义一卷(德清)、百法明门直解一卷(智旭)等。

作者简介

世亲是《摄大乘论释》的作者。 《摄大乘论释》是一部对《摄大乘论》进行阐释的作品,而《摄大乘论》本身则是由印度僧人无著所撰写的重要佛教文献。下面将深入探讨《摄大乘论释》的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名字与身份:世亲,古印度著名僧人。
学术贡献:世亲对《摄大乘论》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其作品《摄大乘论释》对于理解原典具有重要价值。
《摄大乘论》的译本历史

北魏佛陀扇多译本:为《摄大乘论》的首个译本,共二卷。
南朝真谛译本:真谛所译的三卷本,对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玄奘译本:玄奘的译本同样为三卷本,其翻译质量高,影响深远。
《摄大乘论释》的译本情况

真谛译本:真谛除了翻译《摄大乘论》外,还翻译了《摄大乘论释》的十五卷本。
达磨笈多译本:隋代达磨笈多所译的十卷本。
玄奘译本:玄奘亦有《摄大乘论释》的十卷译本,其译文流畅清晰,篇幅精炼。
《摄大乘论》的结构与内容

结构特点:《摄大乘论》分作“十胜相”,按照佛教修行的境、行、果的次序排列。
主要内容:书中用唯识无尘思想观照整个佛教体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宗教神学世界观体系。
在了解了《摄大乘论释》的作者简介及相关背景后,可以进一步探讨该作品在佛教文化和哲学中的地位与意义。首先,作为一部阐释性的著作,它对于后世学者理解《摄大乘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其次,它的存在也反映了佛教文献在传播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最后,通过对原著的深入解读,世亲不仅展现了自己的佛学造诣,也为后来的佛教学派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世亲作为《摄大乘论释》的作者,他的贡献在于对无著的《摄大乘论》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他的工作也体现了佛教文化在历史上的传播与演变,以及不同时期佛教学者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