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窗医案-王堉

作品简介

清末介休名医王堉著,《醉花窗医案》内容篇幅不大,仅有5万余字,但所载医案中外感病18种、肝类病12种、心脏类疾病3种、脾胃病24种、呼吸病6种、肾类病6种、预断死亡病例5种、五官及外科12种、妇产科14种、儿科5种,其中还有药物介绍及医者心得等。此书原为手抄本,现存于北京图书馆.该书于1961年在介休县(今介休市)被发现,后经中国中医研究所刘寿山等人句读,山西省中医研究所整理,于1979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王堉是清末山西介休的名医,著有《醉花窗医案》一书。王堉,字蓉塘、号润园,自幼为举子业,后因母病而开始学医,并不断给人看病。他于1848年中秀才,1850年选拔赴廷试,成为拔贡后曾做过内阁中书的小京官。关于王堉的具体事迹,以下是相关介绍:

人物背景

早年经历:王堉自幼学习举子业,这是清代科举制度下的一种学业形式。他在道光辛丑、壬寅间(公元1841—1842^])因母亲生病而开始学习医学,此后便不断给人看病。这一转变可能源于对母亲的孝心以及对医学的兴趣和责任感。
科举成就:王堉在1848年中秀才,这是科举制度中的一个初级学位,表明他在传统的儒学教育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850年,他被选拔赴廷试,成为了拔贡,这是科举制度中的高级学位,显示了他在学术上的进一步成功。
官职经历:成为拔贡后,王堉曾做过内阁中书的小京官,这是他在官场上的经历。然而,关于他在官场上的具体表现和贡献,历史记载不详。
医学贡献

《醉花窗医案》:《醉花窗医案》是王堉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原为手抄本,现存于北京图书馆。这部书籍记录了王堉的医学实践和理论,对于研究清末的医学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医学实践:王堉在学医之后,不断给人看病,这表明他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他的医术在当时可能享有一定的声誉,这也是他能著书立说的基础。
学术交流:虽然具体的学术交流活动没有详细记载,但作为一位名医,王堉很可能与其他医学人士有所交流,这对于当时的医学发展是一种推动。
生平转折

陕西候选:1856年,王堉到陕西候选,这可能是指他在官场上的一次升迁机会。然而,他大概没有得到实缺,这表明他在官场上的发展并不顺利。
母丧归里:一年后,王堉因母丧归里,即返回故乡。这是中国传统孝道的体现,也意味着他暂时放弃了官场上的追求。
晚年生活:同治元年(1862年),王堉曾到定襄小住,之后的历史记载不详。这可能意味着他在晚年过着较为隐居的生活。
社会影响

医学地位:王堉作为清末的名医,他在医学上的贡献被后世所认可。《醉花窗医案》一书的流传和保存,证明了他在医学史上的地位。
文化传承:王堉的医学实践和著作,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医学知识的一部分。他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末社会的文化和科技水平。
个人品质:王堉的学医初衷、科举成就以及官场经历,都展现了他个人的品德和才华。他的一生是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体现。
历史评价

当代评价:在当代,王堉可能因其医学著作而被人们所熟知。他在医学上的成就被后世所肯定,这从《醉花窗医案》的保存和研究中可以看出。
历史定位:历史学者可能会将王堉视为清末医学发展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生平和著作对于研究那个时代的医学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结而言,王堉是清末山西介休的一位名医,他不仅在科举上有所成就,还在医学领域做出了贡献。《醉花窗医案》是他的医学实践和理论的结晶,对于后世的医学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影响。王堉的一生,是对传统文化和医学知识的传承与发展的一个缩影。

目录

书论
阴热目痛
痰结肺胃,咳喘晕绝
阴虚内热,身面皆赤
红痧危症,昏不知人
霍乱吐泻
脾虚失运,大便不通
邪风中府,卒然昏噤
肝郁呕血
食积致痢
脾湿痰晕
中风臂痛
肝热郁血
脾劳过食,误下致危
寒疟误治
气郁吐痰
酒肉内伤,感寒生痰
饱食冷饮,凝结不通
过劳中暑
痘疹气虚,过服寒凉
阴虚血热,误用桂附
外感风热
饮食伤胃
湿热内蕴,实而误补
过饮致泻,误用提补
阴虚内热,伤脾唾血
肝气凝结,而致寒疝
内有积热,伤风致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