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医学方书。又名 《外台秘要方》40卷。唐·王焘辑成于752年。王焘历经十个寒暑,对医学文献进行大量的整理工作,“凡古方纂得五、六十家,新撰者向数千百卷”,取《魏志》“兰台”(即宫内藏书处)为“外台”之谓(一说因出守于外),命名为《外台秘要》,使前人的理论研究与治疗方剂全面系统地结合起来。卷1~2为伤寒;卷3~6为天行、温病、疟疾、霍乱等;卷7~20为心痛、痰饮、咳嗽等内科杂病;卷21~22为眼、耳、鼻、齿诸病;卷23~24为瘿瘤、痈疽等;卷25~27为痢、痔诸病;卷28~30为中恶、金疮、恶疾等;卷31~32为采药、丸散、面部诸病;卷33~34为妇人病;卷35~36为小儿病;卷37~38为乳石;卷39~40为明堂灸法。全书共1104门,均先论后方,载医方六千余首。凡书中引用书籍都详细注明出处,为我国详注引文出处、卷第最早之文献。全书分一千一百零四门,包括内、外、妇、儿、骨、皮肤、五官、伤寒、天行、温病、灸法等方面的内容。治疗方法涉及到药物的内治、外治、人工急救以及对疾患的护理等。每门先论病因病机,后列方药。其论述多取自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并详细注明所出卷数。对传染性疾病如伤寒、疟疾等论述尤为精当。本书引用大量唐代前及唐代的医学文献资料,并一一注明出处。某些后世已佚的方书如《小品方》等内容,在该书中均有记载。在整理保存古医书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作者简介
王焘是唐代的著名医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家境富裕,其家族成员多在朝为官。他的祖父王珪是唐初杰出的宰相之一,与房玄龄、杜如诲、魏征齐名,并曾是李渊的太子李建成的老师。
王焘自幼多病,因此对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母亲南平公主一直体弱多病,王焘非常孝顺,为了照顾母亲,他翻阅了大量医书,寻找药方为母亲治病,渐渐地对医学越来越有兴趣。他曾与当时的名医多有交游砌磋,穷研医理。
王焘历任各种官职,以其在尚书省兰台之职为最长,计二十余载,并由此得以遍览弘文馆之各类藏书。后于天宝间(742^nd^-755年)贬至大宁等地,因当地疫瘴流行,王氏以熟谙医方自疗之法而幸免。自此更发奋搜集医方,计得五十六家。取其精萃效方,删去糟粕无用之方,所谓“损众贤之砂砾,掇群英之翠羽”,集成《外台秘要》一书,计四十卷。
《外台秘要》是王焘的代表作,该书成于天宝十二年,计分1104门,其中有方者计六千余首,在当时可谓穷搜博采。该书还包括许多当代或前代之资料,后来业已佚落的文献,如张文仲、许仁则、崔尚书等,材料弥足珍贵,受到历代医家之重视,即便是后代尚存之著作,有时也可从《外台秘要》中辑出一些佚文,如《肘后备急方》之竹片夹缚治骨折及《古今录验方》之糖尿病之尿甜等,皆有赖于该书之摘录而保存,受到后世之赞颂。
总的来说,王焘是唐代的一位重要医学家,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不仅成功地治愈了母亲的疾病,还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医学遗产——《外台秘要》。他的贡献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他在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目录
简介
前言
序
卷第一
卷第二
卷第三
卷第四
卷第五
卷第六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卷第十一
卷第十二
卷第十三
卷第十四
卷第十五
卷第十六
卷第十七
卷第十八
卷第十九
卷第二十
卷第二十一
卷第二十二
卷第二十三
卷第二十四
卷第二十五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