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符发秘-张清夜

作品简介

张清夜《阴符发秘》,旧无刻本,且几近湮没失传。我们今天所见者,乃是著名学者蒙文通先生于1946年,根据手抄本和罗氏观妙斋聚珍本加以校订而成之《新校张清夜》。蒙文通先生校竟写有清本及《校后记》,并请谢无量为之撰《序》,杨润六为张清夜撰《自牧道人别传》。(校后记》、谢序、杨传,发表在1948年6月《图书集刊》第8期。2001年8月,巴蜀书社出版的《蒙文通文集(第六卷)道书辑校十种》,将经蒙默教授据清本整理的《新校张清夜》编人,并附录张清夜所撰《玄门戒白》、《青羊宫跋》,以及杨润六《自牧道人别传》。蒙默《整理后记》曰:“今兹整理一据清本,唯清本仅载谢序,今补人校后记及杨传。原抄本附有《胎息经》,清本未载,当以胎经传自古昔,或人误为子还作而附于子还书后,写校记之初拟`仍旧存之’,而写定清本时仍予剔去,今依清本不附。《阴符发秘》前有沈裕云序及张清夜自序。沈序认为,《阴符经》之博大精深,直可与《易》齐肩,二者都具有高度的理论及抽象思维之特色,谓:“古圣贤书多据事以明理,惟《易》则空悬其象,而万事万理皆包孕其中。后世兴亡治乱,即《易》之占验也;古来经史子集,即《易》之注脚也。《阴符经》殆与《易》为表里者软 ! 是经也,不过四百余言,而九天九地、无始无终、一本万殊、大含细入, 其旨归所在, 与《易经》贞下起元、 静中含动, 无二理也。 特其造语多奇, 用字多险, 后人遂于奇险处求之, 致滋歧论而反晦其意。 试平心静气、反诸吾身而通诸载籍, 则释氏之非空非色,老子之常清常静,与儒者 之无极太极, 皆一以贯之矣。 ”

作者简介

张清夜,他是清代的一位道士,原名尊,字子还,号自牧道人,出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生活在1676年至1763年之间。张清夜自幼便展现出文学才华,擅长书法,也精通诗词。他曾是一名诸生,后来在游历中到了武当山,并在那里拜真人余太源为师,出家修道。

张清夜的生平中有一段重要的转折点是在雍正元年(1723年),他溯江入蜀,遍览峨眉、青城山的美景,并在成都的临江寺、惜字宫居住,过着简朴的生活。他的才华受到当地官员的赏识,但张清夜拒绝了仕途的机会,选择了清修的道路。雍正七年(1729年)起,他开始主持武侯祠的事务,并在此期间深入研究《阴符经》。

张清夜的主要著作包括《玄门戒白》与《阴符发秘》。《阴符发秘》是他对《阴符经》的阐释之作,体现了他对内丹修炼的深刻理解,主张天人合发、虚静无为的修行原则,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这部作品在清代道门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原稿几近失传,我们现在所见到的版本是经过著名学者蒙文通先生于1946年根据手抄本和罗氏观妙斋聚珍本校订而成的《新校张清夜<阴符发秘>》。

张清夜晚年的生活依然与道教学问紧密相连,他在乾隆八年(1743年)被邀请主持重修后的成都青羊宫事务,虽然他本人没有直接出任,但推荐了自己的徒弟汪一萃,并在青羊宫与武侯祠间往返,促进了道教文化的传播和清规的复兴。通过他的努力,青羊宫成为了当时的一个重要道教活动中心。

目录

新校张清夜《阴符发秘》序
《阴符发秘》上卷
《阴符发秘》中卷
《阴符发秘》下卷
《阴符经》经传订正
附录一:《玄门戒白》
附录二:青羊宫《阴符经碑》跋
附录三:自牧道人别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