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生活史-陈东原

作品简介

《中国妇女生活史》是陈东原撰写的一部关于我国女性历史的重要著作,首次出版于1937年。这部作品不仅因其系统性的研究和论述而备受推崇,而且在学术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书详细探讨了从上古时期至民国年间我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涵盖了婚姻、教育、妇德等多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内容结构:《中国妇女生活史》按照不同的朝代划分章节,并在每一章中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主题,如婚姻、礼教、妇女教育、妇德、妓女、贞节观、缠足以及近代的女权运动等。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妇女生活的变迁及其社会背景。
批判性质:作者在书中对传统社会中女性的不平等待遇和压迫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特别是在绪论中,陈东原明确指出:“我们有史以来的女性,只是被摧残的女性,我们妇女生活的历史,只是一部被摧残的女性底历史”。这种观点体现了作者对于性别平等的强烈呼吁和对传统社会男尊女卑观念的深刻反思。
学术影响:《中国妇女生活史》被认为是我国妇女史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其丰富的资料和广泛的论述范围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该书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至今仍被视为研究我国妇女史不可或缺的入门读物。
史学贡献与批评:尽管《中国妇女生活史》在学术界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对书中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例如,高彦颐在其著作《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中批评了陈东原等人的研究取向,认为它过于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对立性,忽视了古代女性可能在生活中扮演的主动角色。
此外,在了解《中国妇女生活史》的基本信息后,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版本选择:由于《中国妇女生活史》存在多个版本和再版,选择合适的版本对于学术研究尤为重要。建议选择最新版本或经过学术校订的版本,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批判性阅读:在阅读时,应保持批判性思维,理解作者的观点背后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同时也要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和批评,以形成全面的认识。
总的来说,《中国妇女生活史》不仅是我国妇女史研究的里程碑,也是理解我国女性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深入了解这部作品,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性别平等的重要性和历史进程中女性地位的变化。

作者简介

陈东原是一位中国教育史家,长期从事教育管理、教育科学教学与研究,尤专中国教育史。他出生于安徽省合肥,是20世纪中国教育领域的杰出人物。陈东原的学术生涯以及他对中国妇女生活史和中国教育史的研究,为中国历史学和教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东原于192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教育系,后留学美国,在密西根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取得硕士学位。这段跨文化的学习经历不仅为他提供了广阔的国际视野,也为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东原回国后,历任多个教育行政和教学职位,包括安徽省教育厅督学、安徽大学教授、中央教育部督学兼社会教育学院教授,以及重庆女子师范学院院长兼教授等。这些经历表明,他不仅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也在教育管理和实践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陈东原的代表作品包括《中国妇女生活史》和《中国教育史》等。《中国妇女生活史》被认为是关于中国妇女史第一部系统性的论著,对后来的中国妇女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详细叙述了从先秦时代到民国时期中国妇女的生活状态,尽管其观点和解释受到一些学者的反思和批评,但无可否认的是,陈东原的这部作品开创了中国妇女史研究的新局面,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启示。而《中国教育史》则被誉为“第一部中国教育史专著”,显示了他在教育史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

除了在教育和妇女史领域的研究外,陈东原还关注群众心理等社会科学问题,著有《群众心理ABC》等作品。这表明他的研究兴趣广泛,不局限于特定的学科领域。

综上所述,陈东原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史家,也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作品和思想至今仍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和文化产生着积极影响。通过对他的生平和作品的了解,人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以及性别平等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核心作用。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古代的妇女生活
第三章 汉代的妇女生活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的妇女生活
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妇女生活
第六章 宋代的妇女生活
第七章 元明的妇女生活
第八章 清代的妇女生活
第九章 维新时代的妇女生活
第十章 近代的妇女生活
附录 《二十四史》中之妇女一览表
陈东原先生学术年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