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珠录-王玄览

作品简介

道学著作。二卷。唐王玄览讲述,门人王大霄集录。成书于唐代。上、下两卷。该书以《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说为基础,把“道”区分为“可道”和“常道”。谓“常道”生天地,“可道”生万物,“可道为假道,常道为真道”。称道与物的关系犹如本印和印泥的关系。又引入佛教法相宗的唯识论观点,认为道生万物,就是心生万物。“心生诸法生,心灭诸法灭。”“十方所有物,并是一识知”。把事物的动静看作是人的主观感觉:“眼摇见物摇,其物实不摇;眼静见物静,其物实不静。为有二眼故,见物有动静,二眼既也无,动静亦不有。”在时空问题上,提出“一心一念里,并悉含古今”及“三世皆空”的观点。关于修道成仙的主张是:绝灭知见,坐忘养神,求得一个清静不变的“识体”。该书是研究道教的重要史料。收入《正统道藏》第725册。

作者简介

王玄览,唐代著名的道教学者,生于公元626年,逝于697年,俗名晖,法名玄览,籍贯在广汉绵竹(今属四川)。他是唐初蜀地的一位重要道士,其学识涵盖了道教与佛教,尤其在重玄学领域有深刻见解,这一学派是对先秦老庄哲学、两汉黄老道家、魏晋玄学及神仙道教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王玄览自幼即展现出不同寻常的才能,据记载,他在十五岁时就能够预知人的生死命数。三十多岁时,他曾与几位同乡前往茅山求道,但因察觉同行者并非追求仙道的材料,便返回故乡,自此专心研究佛道两家经典,名声逐渐远播。四十七岁时,他受到益州长史李孝逸的召见并受到高度尊敬,随后正式成为至真观的道士。

他的思想深邃,著作颇丰,尽管许多著作已散佚,但通过弟子王太霄整理的《玄珠录》等文献,我们能窥见其思想一斑。王玄览认为修道成仙的关键在于修养一个清静不变的“识体”,这与佛教法相宗的唯识论有相似之处。他还著有《遁甲四合图》、《真人菩萨观门》、《混成奥藏图》、《九真任证颂道德诸行门》、《老经口诀》等书,这些著作对后世道教思想有着重要影响。

晚年,王玄览虽然遭受牢狱之灾,但仍坚持著述,其中在狱中完成了《混成奥藏图》。武则天时期,他被赐号“洪元先生”,显示出其在当时社会及皇室中的崇高地位。王玄览不仅在道教理论上有所建树,也因其修行实践和个人魅力吸引了众多士人与信徒,对唐代道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录

玄珠录序
玄珠录卷上
玄珠录卷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