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道教修炼著作。唐代司马承桢撰。收入《云笈七签》。共九篇:《五牙论》言服食五牙之法,五牙即五方五行之生气,其法以思神、服气、诵咒为要诀,认为服食五牙可通润五脏,滋养精气;《服气论》详细介绍辟谷服气之法,认为气乃胎形之本元,本元充实,可以延命,故保全元气为摄生之要;《导引论》言行气导引之法;《符水论》言吞符诵咒治病益气之法;《服药论》言服食草药以安和脏腑、治润气液之法;《慎忌论》言养生禁忌,认为人的饮食起居应该符合阴阳气运;《五脏论》言宣行经脉,安和脏腑,保养精气之法;《服气疗病论》言气功治病之法;《病候论》言据精神气色之症候诊断内病之法。全书多根据《黄帝内经》等医书的理论,论述养生延年之道,教以祛病治病之法,为道教养生的重要作品。今《道藏》本将此书一分为二。序文及前二篇为《服气精义论》,收入洞神部方法类;后七篇为《修真精义杂论》,收入洞真部众术类。
作者简介
司马承祯是唐代著名的道士,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他出生于官宦之家,却无心仕途,自幼好学道术,并成为一位杰出的道教学者和实践者。司马承祯的生平和成就,不仅在宗教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在文学、书法等多个方面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以下是关于他的一些介绍:
早期生活与教育背景:
司马承祯出身于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其家族有显赫的政治背景,但他自幼对仕途不感兴趣,而是热衷于学习道家思想。
早年师从嵩山道士潘师正,学习上清经法、符箓等道术,深受师傅赏识,被认为是继陶弘景之后的上清派第四代传主。
隐居与修炼:
司马承祯在天台山玉霄峰隐居长达四十年,期间创立了“上清天台派”,并吸引了众多弟子和文人雅士前来学习和交流。
他在天台山的生活非常简朴,亲自构筑庐舍,取名“澄碧”,自号“天台白云子”,体现了他追求自然和谐、远离尘嚣的修道理念。
政治影响与交流:
虽然隐居,但司马承祯与当时的政治高层保持着密切联系。武则天、唐睿宗和唐玄宗都曾召见他,咨询治国之道,体现了他在当时的崇高地位。
他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治国应顺应天道和民意,这一观点对唐睿宗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术贡献与作品:
司马承祯不仅是一位实践者,也是一位理论家。他创作了《坐忘论》等一系列修真法则和道家理论著作,为道教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他的学术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尤其是在道教内丹术和心性炼养方面开创了新的境界,为后来的道教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化影响与交游:
司马承祯与当时的许多文人如李白、孟浩然等有深厚的友谊,他们常来访问他并留下诗作,这些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当时文学艺术的发展。
他的影响力不仅限于道教内部,也渗透到了当时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成为唐代文化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总的来说,司马承祯不仅是唐代道教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生平和成就展示了一位真正的道士如何通过修行和智慧达到精神的升华,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录
服气精义论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