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平仲集-苏伯衡

作品简介

十六卷。明苏伯衡撰。苏伯衡,字平仲,浙江金华人。伯衡博学勤奋,元末时负誉于乡,明初,用为国子学录,后迁学正,著《苏平仲集》。是集凡十六卷,初刻于洪武年间,由林方直编辑。卷首有刘基洪武四年(1371)序、宋濂洪武十三年(1380)序。收文十五卷、诗一卷。其文颇受宋濂等人推重,宋濂在 《送平仲还乡序》称:“平仲辞章,体裁严比,姿态横逸,如春阳被物,或根或芗,或卉或条,或大或小,或圆或扁,各随其物而畅之,无有同者。”显然是过誉之辞。郑瑗《井观琐言》则称 “其用意太苦、遣辞太繁缛,不可为法,”道出了苏伯衡为文的弊病所在。其诗作较少,且无佳作。集末有洪武八年 (1375)胡翰跋语,称苏伯衡选为太学官,“居太学六年。”考《明史》称苏伯衡在丙午 (元至正二十六年,即1366年)为国子学录,苏伯衡所著《国子学同官记》称以丁未 (元至正二十七年,即1367年)升学正,其诗文又有庚戌 (明洪武三年,即1370年) 七月十日奉命编《摩国史口号》,则苏伯衡由学正擢编修,实在洪武三年(1370)上距丙午仅五年,是胡翰误将时间多记一年。是集为正统七年 (1442)处州 (今浙江丽水等地)推官黎谅所重刻,收入《四库全书》。还存有《金华丛书》(同治光绪本、民国补刊本) 等。

作者简介

苏伯衡是元末明初的一位著名散文家,字平仲,浙江金华人。

苏伯衡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一生经历了元朝末年和明朝初年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他出生于1329年,逝世于1392年,是北宋文学家苏辙的九世孙。苏伯衡的父亲是苏友龙,字伯夔,他们家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传统。苏伯衡本人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广泛涉猎各类书籍,对古文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在文学成就方面,苏伯衡以其散文著称,他的作品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为古文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的文风继承了唐宋八大家的传统,尤其受到其祖先苏辙的影响,注重文辞的精炼和深意的表达。苏伯衡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实践,对于后世文人尤其是明代的散文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尽管苏伯衡的生平资料相对较少,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是不容忽视的。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想,至今仍被学者研究和讨论,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部分。

目录

提要
原序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