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山集-金履祥

作品简介

诗文别集。四卷,诗二卷。宋金履祥撰。履祥平生所著诗、文极多,后多散佚。其集原分类《非非存稿》、《仁山新稿》、《乱稿》(南宋灭亡后诗文稿)、《噫稿》(子亡后之所著诗文),作者生前可能曾经刊行,为其门人林景熙、方逢辰等人所刻。此本不见传世。其弟子吴师道家藏有履祥手稿多种;至明,董遵(或作董遵道,误,董遵字道卿)又补充多篇,于明武宗正德(1506—1521)间刊刻问世,为四卷;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己亥(1599)再度刻印,为三卷。清世宗雍正三年乙巳(1725),履祥裔孙金弘勋得到依明正德刻本之影写本,又得万历刻本,因合校精刊之,是为六卷本。《四库全书》所收即此本。又雍正九年履祥第十八世孙金律亦刻全集,名为《仁山先生金文安公文集》,作四卷,附录一卷。清仁宗嘉庆十五年(1810)桐山金祠刻金集,亦作五卷。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胡丹凤辑刻《金华丛书》,亦收金集。民国年间,商务印书馆编《四部丛刊》收金集乃据清初写本影印,作三卷。

作者简介

金履祥是宋末元初的著名学者,对当时和后世的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金履祥(1232年—1303年),字吉父,号次农,自号桐阳叔子,兰溪(今浙江省兰溪市桐山后金村)人。他是浙东学派、金华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并被尊称为“北山四先生”之一。金履祥原姓刘,但因避讳吴越王钱镠而改姓金。

金履祥年轻时广泛学习各类书籍,成年后专注于儒学,尤其是朱熹的学说。他曾在宋朝咸淳七年(1271年)襄樊之围时提出由海道攻燕的策略,这一策略未被采纳,但其详细考量了地方和洋面情况,后来与元朝海运路线相符。宋亡后,金履祥隐居于金华山中,并在晚年移居仁山下,建立书堂,培养了一批学者,因此被称为“仁山先生”。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大学疏义》、《论语集注考证》和《通鉴前编》等。

此外,金履祥在诗词创作方面也有所成就,他的诗词作品流传至今,反映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感受和思考。

目录

提要
仁山文集巻一
仁山文集巻二
仁山文集巻三
仁山文集巻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